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431章 朔风劲,暗涌急

第431章 朔风劲,暗涌急(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公元前149年 汉景帝中元七年 冬十一月

北地的冬日,朔风渐烈,卷起地上残存的枯叶,打着旋儿扑向狄道城灰褐色的城墙。湟水边缘已见薄冰,在阳光下闪着冷冽的光。田野空旷,万物敛藏,唯有官道上往来传递文书、押运物资的车马,显示着这片土地并未因严寒而停滞。靖王府内,地龙烧得正旺,驱散了屋外的寒意,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那份凝重。

李玄业端坐书房,眉宇间带着一丝难以化开的沉郁。案头,除了日常政务文书,还堆叠着数卷加急密报。来自长安“潜渊”的消息愈发令人不安:晁错连上《削藩》、《言兵事》等疏,削藩之议在朝堂已呈白热化,支持与反对者争论激烈。更令人心惊的是,密报提及,有朝臣在廷议时,虽未直言北地,却以“边镇权重,久则生弊”为辞,暗指藩王拥兵过重,需加制约。与此同时,关东传来密讯,吴王刘濞拒朝称病,其境内广陵一带兵马调动频繁,粮草囤积甚巨;楚王、赵王等亦暗通款曲,怨愤之气日炽。山雨欲来风满楼,这阵风,已不仅仅是吹皱一池春水,而是掀起了惊涛骇浪的前兆。

“王爷,”长史周勃须发皆白,面容凝重,“长安局势,已如箭在弦上。晁错之势愈盛,陛下其意难测。吴楚等藩,反迹已露。我北地,地处西陲,虽一向忠谨,然值此非常之时,恐难独善其身。是表态支持朝廷,还是……”他话未说尽,但意思明了,是明确站队削藩,还是保持缄默,亦或另有打算?这关乎北地存亡。

郡丞公孙阙补充道:“‘潜渊’最新密报,朝廷似有遣使巡边之意,名为犒军,实为勘察。且匈奴方面,单于庭今冬异常安静,然其右贤王部斥候活动反较往年更频,似在等待时机。内忧外患,交织而至啊。”

李玄业默然不语,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支持削藩?虽合大义,却可能立时成为关东诸侯的眼中钉,且难免免死狐悲之虑。保持中立?在这等漩涡中,中立往往意味着两面不讨好,朝廷疑其骑墙,诸侯恨其不助。更何况,北地手握重兵,身处对抗匈奴前沿,朝廷岂会真正放心?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仿佛置身于万丈深渊之畔,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下意识地,他握紧了胸前的祖龙魂佩,那冰凉的触感,此刻却成了他唯一的倚仗。心中默念:“父王,时局维艰,孩儿该如何抉择,方能保我北地基业,护我李氏周全?”

几乎在他心念转动、寻求指引的刹那,魂佩传来一丝极其微弱、却异常清晰的温热。这温热并非炽热,而是一种沉静、恒定的暖意,仿佛寒夜中的一点星火,并不耀眼,却坚定地驱散着周围的黑暗与寒冷。随之而来的,并非具体的言语或策略,而是一股“持重”、“冷静”、“以静制动” 的意念,如同暖流般缓缓浸润他的心田。这意念告诉他,在此混沌未明之际,贸然表态最为不智,当前首要,非是选边站队,而是加固自身,静观其变。

这股意念的到来,让李玄业焦躁的心绪瞬间平复了大半。他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而清明。是啊,北地的根本,在于自身的稳固。只要内部铁板一块,边关稳如磐石,任他外界风狂浪急,我自岿然不动。这“静”,并非消极退缩,而是一种积极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定力。

“周世伯,公孙先生,”李玄业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此时表态,为时过早,亦非良策。我北地之要,在于‘内修战备,外示恭顺,谨守边陲,静待天时’。”

他站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点向朔方、玉门:“传令赵破奴、王猛,边备提升至最高等级!加派斥候,广布烽燧,对匈奴任何异动,坚决打击,绝不示弱!但要严令各部,无令不得越境寻衅,所有军事行动,皆以防御反击为要。要让朝廷看到,我北地军在保境安民,而非拥兵自重。”

接着,他指向狄道及各县:“内部整顿,需更加严格。吏治考核,加紧进行,贪腐渎职者,立惩不贷!粮草军械,再次核验,务求充足。各县治安,尤需加强,严防奸细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对朝廷,所有上行文书,言辞需更加恭谨,详陈边情之危、守土之责,凸显我北地之重要与忠诚。对即将可能到来的巡边使臣,需做好万全准备,既要彰显军容之盛、武备之修,更要表明忠君爱国之心,一切行为,皆需合乎法度,光明磊落!”

“至于关东……”李玄业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冷光,“不接触,不评论,不介入。所有来自关东诸侯的文牍、使者,一律以‘边镇不敢预闻中枢大事’为由,礼貌回绝,原物送回。但要加派人手,严密监控其与我北地接壤区域的任何异动。”

“王爷此策,老成谋国!”周勃抚掌赞道,“以静制动,稳守根本,方是乱世存身之道。”

“臣即刻去办!”公孙阙也精神一振。

方针既定,北地郡这台庞大的机器,开始以一种外松内紧、高效有序的方式运转起来。边境线上,巡逻的骑兵队伍更加频繁,烽燧守卒目光如炬;郡内各县,吏治巡查悄然加强,仓廪武库再次盘点;通往各处的要道,盘查也严格了几分。然而,市井依旧,民生如常,一切仿佛只是进入了更加严格的冬防阶段,并未引起太大波澜。

九天之上,紫霄神庭。李凌的神念,将下界狄道王府中的密议、儿子的焦虑与决断,尽收“眼”底。他能清晰地“看”到,当那削藩风波的信息传来时,从北地,尤其是靖王府方向汇聚而来的信仰光流中,那代表“稳定” 的金色光泽产生了明显的涟漪,一丝“忧虑” 与“不确定性” 的灰色悄然弥漫。这源于对未来的恐惧,对自身命运的担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