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朔风劲,暗涌急(2 / 2)
然而,当他通过魂佩,将那份“持重冷静”的意念渡给儿子后,他欣慰地“看”到,李玄业的心迅速安定下来,并做出了最符合当前局势的决策——稳守根本,静观其变。随着北地军政体系按照新的方略高效运转起来,那信仰光流中的灰色涟漪渐渐被一股因“应对得当”、“主心骨坚定” 而产生的“韧性” 光泽所抚平、取代。北地这艘大船,在即将到来的风暴前,稳稳地调整着航向,抛下了“稳定”的锚。
“业儿已得其中三昧。”神帝心中默然。他无法直接干预朝堂决策,也无法阻止削藩的进程,但他可以在背后,为北地增添几分把握命运的筹码。
他的神念首先投向北方阴山。朔方都尉赵破奴在接到王令后,已下令各塞障提高戒备。神帝“看”到几股匈奴精锐斥候,趁着夜色和风雪的掩护,试图靠近汉军新近加强警戒的一处隘口。神帝心念微动,并未改变大雪的态势,那太过显眼。他只是极其精妙地,在那几股斥候潜行的路线上,微幅加剧了风吹雪的角度和力度。顿时,风雪扑面,不仅极大阻碍了他们的视线和行动,卷起的雪沫更在寂静的夜空中发出异样的呼啸,轻易便被高度警惕的汉军暗哨所察觉。一时间,警锣声响,箭矢破空,那几股匈奴斥候狼狈遁走,汉军防线未受任何扰动。这看似自然的“风雪助阵”,恰到好处地挫败了敌人的一次试探。
与此同时,他的神念也扫向长安方向。尽管帝都龙气煌煌,阻隔甚严,但他仍能模糊地感知到,那代表“变革”与“肃杀” 的“势”正在不断积聚、攀升,已接近临界点。而几道代表着“巡视”、“勘察” 意图的微弱气运光束,已从未央宫发出,指向四方,其中一道,正隐隐指向西北。巡边使者,恐怕不久将至。
“该给业儿提个醒了。”神帝心念再动,一道蕴含着“使者将至”、“谨言慎行”、“如常展示” 的微弱预警意念,通过魂佩,悄然送入李玄业的心神深处。这并非具体的指示,而是一种模糊的预感,让其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狄道王府中,正在批阅文书的李玄业,心尖莫名一跳,一种“朝廷很快会有人来”的预感浮现脑海。他虽不明所以,但联想到当前局势,立刻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巡边使者。他不动声色,暗中加强了对郡府文书、军备账目的核查,并叮嘱周勃、公孙阙,务必使一切井井有条,经得起查验。
冬日渐深,北地在一片外松内紧的氛围中,迎来了第一场大雪。天地银装素裹,掩盖了世间的纷杂,却也带来了严寒的考验。边境线上,汉匈之间的摩擦并未因大雪而停止,反而因生存环境的恶化,小规模的冲突有所增加,但在北地军严密的防守下,匈奴未能占到任何便宜。
这一夜,李玄业站在王府暖阁的窗前,望着窗外纷飞的大雪,手中紧握着那枚始终带着一丝温热的魂佩。长安的暗流,边境的危机,像这漫天风雪一样,笼罩在心头。但他心中却不再慌乱,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坚定的意志。他知道,父王在天之灵正注视着他,庇佑着北地。他必须带领这片土地,度过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
“无论风雨多大,北地,必须稳住。”他轻声自语,目光穿透雪幕,望向南方长安的方向,也望向那不可测的未来。
紫霄宫中,神帝收回目光,周身神辉在雪光的映照下,更显深邃。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尚未开始,这大雪,不过是序幕前的寂静。他必须积蓄更多的力量,在这场注定席卷天下的政治风暴中,护佑好他的子孙,他的基业。神佑之道,在于顺势而为,于无声处,定鼎乾坤。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晁错传:“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削其地便……上令公卿……莫敢难……”
* 家族史·靖王本纪:“景帝中元七年冬,削藩议急,吴楚怨望。玄业公持重静镇,内修武备,外示恭顺,谨守边陲。北地晏然,边境无警。”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帝君临霄,察天下将乱,乃定嗣君之心,使其以静制动。暗助风雪以固边关,微示预警以备天使。北地遂能于大变前夕,稳如磐石。”
* 北地秘录·朔风暗涌:“七年冬,朝议削藩,关东汹汹。靖王玄业沉机观变,外示平静,内修守备。是岁,胡骑犯边,皆遭挫败,人谓天时地利,实有神助。”
(第四百三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