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天使将至,静水深流(1 / 2)
公元前149年 汉景帝中元七年 冬十二月
岁末的北地,寒气彻骨。大雪时断时续,将山川原野染成一片苍茫的银白。狄道城头的旌旗在凛冽的朔风中猎猎作响,守卒呵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花。城内街巷,行人裹紧冬衣,步履匆匆,年关将近的些许喜庆,也被这严酷的天气和隐隐流传的紧张消息冲淡了几分。靖王府内,炭火烧得噼啪作响,暖意融融,却驱不散弥漫在重臣心头的凝重。
李玄业端坐主位,面色沉静,目光扫过在座的心腹——长史周勃、郡丞公孙阙,以及刚刚奉命从朔方赶回的都尉赵破奴。赵破奴风尘仆仆,甲胄上犹带寒霜,眉宇间透着边关宿将特有的锐利与疲惫。
“破奴,朔方情形如何?”李玄业开门见山。
“回王爷!”赵破奴声如洪钟,带着金石之音,“入冬以来,匈奴小股骑队扰边次数较往年倍增,尤其针对阴山几处新设烽燧及偏僻隘口,显是试探我军虚实与防线漏洞。末将遵照王令,严防死守,遇敌即击,月内已击退胡骑侵扰十七次,斩首百余级,我方伤亡甚微。然观其动向,不似大规模进攻前兆,倒更像……疲敌、惑敌之策,且斥候回报,阴山以北,似有大队人马调动集结的痕迹,但因风雪阻隔,难以探明虚实。”
“疲敌惑敌……大队集结……”李玄业手指轻叩案几,“匈奴单于今冬异常安静,其各部却动作频频,右贤王、休屠王等皆不安分。看来,他们也在等,等关内的消息。”他目光转向公孙阙,“长安方面,‘潜渊’有何新报?”
公孙阙立刻呈上一卷细绢:“王爷,最新密报。晁错削藩之议,陛下虽未明诏天下,然已数次单独召见,咨问方略,态度似已倾向晁错。更为紧要者,朝廷已正式决议,遣使巡边,宣慰将士,勘察边情。使者人选已定,乃太中大夫周仁,副使为谒者仆射邓公。据闻,此行重点,一在核查边镇军备粮秣,二在观诸侯王言行,三则……或带有密旨。预计岁首前后,便将抵达我北地。”
“周仁?可是那位以谨慎寡言、深得陛下信任的周大夫?”周勃捻须问道,面色更为凝重。
“正是此人。”公孙阙点头,“邓公亦为天子近臣。朝廷派此二人前来,其意不言自明。名为宣慰,实为震慑与勘察。”
书房内一时寂静,只闻炭火燃烧的轻微噼啪声。周仁之名,在场诸人皆有耳闻,此人素不妄言,行事周密,极得景帝信重,派他前来,朝廷对北地,或者说对天下藩镇的疑虑,已然摆上了台面。
李玄业沉默片刻,心中那自前几日便隐约存在的“使者将至”的预感,此刻得到了证实。他再次感受到怀中魂佩那丝恒定温热的暖意,心神愈发安定。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该来的,总会来。朝廷使者,代表天子,我等当恭敬迎候,如仪接待。然,北地之军政民政,一切当如常进行,无须刻意遮掩,亦无须过度粉饰。我北地将士保境安民,官吏勤政爱民,仓廪充实,边关稳固,此乃事实,何惧勘察?”
他看向赵破奴:“破奴,朔方防务,乃重中之重。使者若至朔方,你便陪同巡视,我军容之盛,戒备之严,可坦然示之。然需告诫将士,谨言慎行,不得妄议朝政,不得对使者无礼,一切言行,皆需体现我北地军纪。”
“末将明白!”赵破奴抱拳,声若闷雷,“定让朝廷天使,见识我北地儿郎的威风与规矩!”
“周世伯,”李玄业又对周勃道,“郡内政务,尤其是粮秣储备、吏治考核、民生安置等文书账目,需再加核验,务求清晰无误,随时备查。接待事宜,由你总揽,依制而行,不奢不俭,彰显恭敬即可。”
“老臣领命。”周勃躬身。
“公孙先生,”李玄业最后道,“‘潜渊’耳目,需更加灵通。不仅长安、关东,匈奴单于庭及各部落动向,亦需加紧打探。我要知道,周仁使者离开长安后,各方反应。”
“臣已加派人手。”
方针既定,北地这台精密的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不同的是,这次运转中,增添了一份迎接“大考”的审慎与细致。郡府各曹衙,文书档案被反复核对;边军营地,操练更加刻苦,军纪巡查愈发严格;就连市井之间,在游徼的暗中弹压下,也较往日更为秩序井然。整个北地,如同一潭静水,表面波澜不惊,水下却潜流暗涌,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