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春寒料峭,暗涌迭起(2 / 2)
“业儿所感不差,帝心难测,兔死狐悲。”神帝心念流转。他无法改变朝堂上的倾轧,也无法消除帝王的疑心,但他的“庇佑”,可在于细微处彰显,在于坚定北地自身的根基。
他的神念首先掠过陇西边境。那几股骚扰的羌骑,行动确实诡异,其背后隐隐缠绕着一丝极淡的、属于匈奴萨满的“蛊惑” 气息。神帝并未直接驱逐这些苍蝇,那会打草惊蛇。他只是极其精妙地,在几处关键的山隘风口,引导了数股短暂却异常凛冽的“穿山风”。这风来得突兀,卷起地面冻硬的雪粒,劈头盖脸地砸向那些正在潜行或准备劫掠的羌骑,不仅极大地阻碍了他们的视线和行动,更让战马受惊,队形大乱。同时,他让一名负责了望的汉军老卒,在换岗前“心血来潮”,多望了一眼平日不太注意的背阴处,恰好发现了企图迂回渗透的一小股敌人。这些看似偶然的“天气”和“直觉”,有效地挫败了羌人的几次试探性袭击,让陇西守军得以更从容地调整部署,加强戒备。
对于北地内部,神帝的关注点在于“固本”。春耕在即,但今年化冻迟,地气寒,若处理不当,会影响播种时机。神帝并未让天气骤然转暖,那太过异常。他只是在几个关键的屯田区域,于午后阳光最盛时,微幅减弱了高空的云层厚度,让更多的阳光得以照射地面,加速表土解冻。同时,他让负责指导农事的几位老农,在查看墒情时,莫名地更加关注那些背风向阳、解冻较快的地块,建议优先播种耐寒的作物。这些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的“天时”与“人和”的相助,使得北地的春耕准备工作,在不利的天候下,依然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最重要的,仍是李玄业自身。面对来自羌患和朝局的双重压力,保持冷静和清晰的判断至关重要。神帝通过那枚与神魂本源相连的祖龙魂佩,持续传递着“定”、“静”、“明” 的意念。这并非具体的指示,而是一种心境的滋养。当李玄业因各方消息而心绪不宁时,这意念能助他迅速沉淀杂念;当他需要做出关乎数万军民福祉的决策时,这意念能让他更易洞察问题的关键,排除干扰。这份来自“父王”的无声支持,是他在波谲云诡的局势中,保持定力的重要依仗。
数日后,一位来自长安的使者,打破了狄道春日的沉寂。使者职位不高,仅是一名谒者,但代表的是天子威严。宣旨的过程依制而行,赏赐了些许宫廷御用的药材和布帛,口谕则是程式化的慰勉。然而,那使者审视的目光,以及言语间对北地兵备、粮储看似随意的问询,都让周勃、公孙阙等重臣心中凛然。朝廷的“眼睛”,从未真正离开过这片土地。
李玄业全程神色平静,应答得体,带着使者参观了狄道井然有序的市容、库府充盈的官仓,以及军容整肃的校场,一切皆坦荡示人,无丝毫遮掩,却也未过分彰显。使者见无甚异常,最终带着满意的神色离去。
“王爷,此人来意不善啊。”公孙阙在使者走后,忧心忡忡地道。
“意料之中。”李玄业望着使者远去的方向,语气平淡,“陛下对条侯起了疑心,自然要看看其他边镇是否安分。我等只需以诚示之,以常待之,不做亏心事,何惧鬼敲门?传令下去,各司其职,一切如常。另外,以本王名义,上一道谢恩表,言辞务必恭谨,再陈北地边患未靖、民生不易之状,恳请朝廷续拨今岁边饷,以固防安民。”
这道奏表,既是遵循惯例,也是一次巧妙的“哭穷”和表忠,将北地置于需要朝廷支持的“弱者”位置,进一步淡化可能存在的“强势”印象。
紫霄宫中,李凌的神念感知着这一切。那代表北地的信仰光流,在使者到来和离去的整个过程中,虽有轻微波动,但整体“稳定” 而“坚韧”。李玄业的应对,堪称范本。神帝能感到,一丝代表着“认可” 或至少是“暂无把柄” 的微弱气运,正从长安方向反馈回来,虽然依旧伴随着深深的审视。
春寒依旧料峭,狄道城外的田野上,已有农人顶着寒风,开始清理田埂,准备农具。北地这台精密的机器,在李玄业的掌控下,平稳地运转着,外示恭顺,内修甲兵,静待着那不可预测的未来。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景帝纪:“(中元)九年春……无大事……”
* 家族史·靖王本纪:“景帝中元九年春,陇西羌扰,长安疑忌日深。玄业公内修守备,外示恭顺,处事益加谨慎。北地晏然,边患稍息。”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帝君临霄,察羌胡窥边,朝局暗涌。乃定嗣君之心,使其沉着应变。暗助风云以阻寇锋,微调天时以利农事。北地遂能于疑谤交织之际,根基愈固。”
* 北地秘录·春寒暗涌:“九年春,羌人犯边,朝廷使至。靖王玄业外示羸弱,内实固防,应对得宜。是时,功臣见疑,而北地独安,人谓其善处嫌疑之际,得保宗庙。”
(第四百四十二章 重写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