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名声暗长与海底异动(1 / 2)
省城归来的喧嚣过后,白沙湾恢复了往日的节奏。
海风依旧裹挟着咸腥气,浪涛声依旧日夜不息,但某些变化,已如同悄然上涨的潮水,漫过渔村的每一个角落。
林海的生活似乎回到了原点。
天未亮时,他便提着桶,拿着特制的铁钩,走向退潮后裸露的广阔滩涂。
脚下是冰凉湿润的泥沙,空气中弥漫着贝类和海藻的清新气息。
他熟练地翻动着石块,撬开紧紧吸附在礁石上的牡蛎,或是顺着沙滩上不起眼的小孔,挖出藏身其间的蛤蜊。
这些日常的收获,虽不如深海探索那般惊心动魄,却带来一种踏实而纯粹的满足感。
视野中,气运值:87\/100,稳定而充盈。
然而,外界的涟漪已经开始荡漾。
村里那部老旧的公用电话,响起的频率明显高了。有时是省城某个小商贸公司,询问“白沙湾”烤虾干能否少量批发;有时是邻县慕名而来的散客,打听能不能来自沙湾体验赶海,顺便买点地道海货。
苏晓月细致地将这些信息记录在崭新的合作社日志本上,嘴角常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
“林海哥,今天又接到三个电话,都是问我们紫菜的。”
她扬了扬手里的本子,“还有之前博览会上那个‘万家汇’超市的采购,刚发来信息,说试销的烤虾干反响不错,问我们下一批货什么时候能发。”
林海蹲在合作社院子的水井边,清洗着刚挖回来的几只个头硕大的象拔蚌,闻言点了点头。
清澈的井水冲去蚌壳上的泥沙,露出其上皮革般的纹理。他知道,名声这东西,一旦起了头,便会像海上的风一样,自己找到传播的路径。
真正的惊喜来自于三天后。一辆印着县电视台标志的采访车,晃晃悠悠地开进了白沙湾。
车上下来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和一位扛着摄像机的师傅,指名要采访“那个在省里拿了奖、还上了省台新闻的白沙湾合作社带头人”。
原来,省农业博览会的后续报道中,有媒体简短提及了“白沙湾”品牌和其独特的紫藻产品,林海在中心舞台那张朴实而坚定的面孔,也出现在了某个地方新闻的镜头里。
县电视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本土的“明星”,决定做一期专题报道。
采访就在合作社的院子里进行,背景是晾晒着的渔网、分类摆放的海产干货,以及秦雨那个略显简陋却生机勃勃的藻类培养槽。
林海没有过多谈论自己,而是将阿水伯、老根叔这些辛勤的社员,以及秦雨带来的技术支持推到了前面。
他讲述合作社如何从无到有,如何统一标准,如何带着大家一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