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蟹笼沉甸甸,名号响当当(2 / 2)
这一趟,毛收入估计能有六千多元。
合作社又能添置些新家伙什了,他想着那套心心念念的海水净化系统,感觉目标又近了一步。
码头早已热闹起来。
不少渔船的渔获正在交易。林海的“海溪号”靠岸,那满仓的活蟹立刻吸引了收购贩子的注意。
“阿海,今天收获不错啊!这红花蟹品相真好,我出四十五一斤,梭子蟹二十八,全包给我怎么样?”镇上海鲜档口的老板老陈率先凑过来,递上香烟。
林海笑着摆手谢绝了烟,还没开口,另一个声音插了进来。
“老陈,你这价不厚道啊。阿海,我这红花蟹给四十八,梭子蟹三十,杂鱼墨鱼另算,保证比市场价高半成!”
来自县里一家海鲜酒楼的采购经理也闻讯赶来。
林海认得他,之前合作社和海悦酒店合作后,在县里也渐渐有了点名气。
他心中了然,这便是名声开始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了。
最终,这批渔获以 红花蟹四十八元一斤,梭子蟹三十元一斤,石夹红四十二元一斤,杂鱼墨鱼合计三百元 的价格,悉数卖给了这位酒楼经理。
总计八千一百五十元。
林海接过那沓厚厚的钞票,指尖传来纸币特有的质感。
他没有独占,按照合作社的章程,这笔收入的大部分将计入集体账户,用于公共开支和发展,另一部分则作为此次出海社员的劳务报酬。
他自己分到了 一千六百三十元,加上之前积攒的,个人小金库已悄然突破六万元。
这笔钱,他打算留着,为“海溪号”的升级和未来的探索做准备。
点清款项,林海正准备离开,那位酒楼经理却叫住了他。
“林社长,留步。”
经理递过来一张名片,“我们酒楼下个月要承办几桌重要的婚宴,对高品质的海鲜需求很大。我看你们合作社的货,新鲜,品相也好。以后要是还有这样的好货,或者有什么特别的收获,比如之前那种野生大黄鱼、锦绣龙虾之类的,能不能优先考虑我们?价格绝对好商量。”
林海接过名片,心中一动。
这正是他想要的——稳定且愿意出高价的销售渠道,不再仅仅依赖于零散的镇上市集或是被动等待收购。
他沉稳地点点头:“谢谢王经理看重。有好货,一定先联系您。”
这一幕,被码头上许多村民看在眼里。
他们看到林海的渔获能卖出高价,看到县里大酒楼的经理对他客客气气,眼中不禁流露出羡慕和钦佩。
曾几何时,这个沉默寡言的退学生,还是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反面教材,如今却已成了码头上谁都无法忽视的人物。
就连之前对他颇有微词的老辈人,也开始私下念叨:“林家的娃,是真出息了,带着大伙儿一起挣钱哩!”
林海能感受到那些目光的变化,但他没有因此飘飘然。
他清楚地知道,这一切的基础,都源于大海的馈赠和自身不断增长的能力。
他将那八千多元现金妥善收好,又把王经理的名片郑重地放进上衣内侧口袋。
就在他准备去合作社找苏晓月商量这笔款项的用途时,眼角余光瞥见码头角落,两个穿着休闲、但气质与周遭渔民格格不入的陌生男人,正看似随意地打量着泊位的渔船,目光偶尔扫过“海溪号”,低声交谈着什么。
林海的心微微一提。
是老根叔说的那些人吗?蓝海矿业,还是其他觊觎者?他们没有进一步的动作,但那种若有若无的窥探感,像一根细刺,扎在了林海心头。
他不动声色地收回目光,脸上依旧平静。看来,“明修栈道”要尽快动起来,而“暗度陈仓”的计划,也必须加速了。
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张带着体温的钞票和硬质名片,又感受了一下脑海中那清晰的技术蓝图,迈步向合作社走去。
海风依旧轻柔,海鸥在头顶盘旋鸣叫。
白沙湾看似平静的日常下,一股潜流已然开始涌动。
林海知道,他得赶在风暴真正来临之前,让自己和合作社的根,扎得更深,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