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学院传技融思想 冻土深耕聚民心(2 / 2)
她顿了顿,补充道:“这就是技术要结合实际,咱不能只引进设备,不教大家怎么维护、怎么操作,那样的技术再好也用不长久。《朱静雯的百姓思想》强调,科技要服务于民生,不能让科技变成门槛,要让它成为咱庄稼人致富的工具。无论是温室大棚还是滴灌系统,都是为了让大家种庄稼更省力、更高效、更赚钱,而不是给大家增加负担。以后大家在使用设备的过程中,如果有任何疑问或者建议,都可以随时向公社反映,我们会及时改进。比如之前有社员反映滴灌管的滴头流量不均匀,我们已经联系厂家进行了改进,现在的滴头流量误差不超过5%。”
她喝了一口温热的奶茶,继续授课:“接下来我给大家讲讲栽培制度。咱这年均温≤0c,冬季极端低温≤-30c,无霜期短,只有90天左右,只能推行‘一年一熟’,但可以通过错季种植、温室栽培提高效益。比如土豆在六月中旬播种,九月下旬收获,这个时间段气温适宜,能满足土豆的生长需求;芜菁和萝卜可以晚播半个月,避开晚霜危害,十月上旬收获;冬季利用温室种植速生叶菜,比如耐寒生菜、菠菜、油麦菜等,补充冬季蔬菜供应,还能增加收入。另外,我们还试验了‘土豆+北极莓’的间作模式,北极莓是多年生灌木,耐低温、耐贫瘠,根系浅,不会和土豆争夺养分,而且北极莓的花期在六月下旬,能吸引蜜蜂授粉,提高土豆的结实率。去年试种的两亩地,土豆亩产比单作提高了15%,还额外收获了500斤北极莓,一举两得。”
她在黑板上画出轮作示意图,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出土豆、芜菁、萝卜的种植时间和地块:“之前王老汉提到的‘土豆→芜菁→萝卜’轮作模式非常好,既符合极寒地区的土壤特点,又能避免连作导致的土壤贫瘠。土豆是块茎作物,吸收土壤中的钾元素较多;芜菁和萝卜是根茎作物,吸收氮元素和磷元素较多,轮作能平衡土壤养分,减少病虫害。我再补充一点,收获后要把田间的干草、苔藓收集起来,晒干储存,来年再用于覆盖保墒,既省钱又环保,还能减少病虫害。另外,轮作时还要注意地块的选择,不能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至少要间隔两年以上。雪风村的张婶家,之前连续两年种土豆,产量一年比一年低,后来改种芜菁,土壤肥力恢复了,今年再种土豆,产量又上来了。”
她看向台下的村民,问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连作导致减产的情况?”
立刻有几位村民举手,星火村的刘铁山说道:“朱议事长,俺家有块地,连续种了三年土豆,第一年亩产两千斤,第二年就降到一千五百斤,第三年只有一千斤左右,而且薯块上还有很多虫眼,品质也不好。后来听王老汉说要轮作,俺就改种了芜菁,去年芜菁长得特别好,亩产达到了三千斤,今年再种土豆,产量又回升到了一千八百斤。这轮作是真管用啊!俺还发现,轮作芜菁后,地里的杂草都少了很多,可能是芜菁的根系能抑制杂草生长。”
雪风村的张婶也说道:“俺家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连续种了两年土豆,土豆长得又小又畸形,后来改种了萝卜,土壤就好多了。现在听您这么一讲,才知道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呢!俺打算明年也试试‘土豆+北极莓’的间作模式,看看能不能多收点东西。”
“这就是轮作和间作的好处!”朱静雯说道,“土豆连作会导致土壤中钾元素匮乏,还会滋生土豆黑痣病、根结线虫等病虫害,影响产量和品质。轮作芜菁、萝卜后,土壤养分得到补充,病虫害也会减少,再种土豆时,产量和品质自然会回升。间作模式则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和光热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后大家一定要严格按照轮作计划种植,不能为了省事而连作。公社也会派技术员到各村指导大家制定轮作计划,确保大家科学种植。另外,公社还会建立田间档案,记录每块地的种植情况,帮助大家合理安排轮作和间作。”
讲到病虫害防治,朱静雯特意邀请王老汉上台分享经验。王老汉拿着一把草木灰,慢慢走上讲台,脸上带着几分羞涩又自豪的笑容:“朱议事长抬举俺了,俺也没啥高深的经验,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土办法。咱这冻土病虫害少,主要防蚜虫和根蛆。蚜虫喜欢吃土豆的嫩叶,会导致叶片卷曲、发黄,影响光合作用;根蛆会蛀食薯块,导致薯块腐烂,减产严重。”
他拿起一把草木灰,展示给大家看:“用1kg草木灰兑10kg水,浸泡24小时,过滤后喷洒在叶片上,蚜虫就不敢来了。草木灰呈碱性,蚜虫不喜欢碱性环境,而且草木灰还能补充钾元素,让叶片更健壮。根蛆怕羊粪水,用腐熟的羊粪水灌根,就能驱避幼虫,还能给土豆补充养分。去年俺家的土豆就用了这两个办法,几乎没遭病虫害,亩产达到了两千二百斤。俺还发现,在土豆出苗后,在田间撒一圈草木灰,不仅能防蚜虫,还能防止老鼠偷吃种薯。”
王老汉顿了顿,继续说道:“还有,土豆出苗后,要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杂草不仅会争夺养分,还会遮挡阳光,影响土豆生长。清除的杂草可以晒干后烧成草木灰,循环利用。另外,遇到下雨天,要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不然土豆容易烂根。俺家的地里挖了浅沟,下雨时水顺着沟流走,就不容易积水了。还有,冬天把田间的残株清理干净,集中烧毁,能减少来年的病虫害源头。”
朱静雯补充道:“王大爷说得对!极寒地区的病虫害防治,要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尽量不用化学农药。除了草木灰和羊粪水,还可以在田间种植沙棘、北极莓等经济作物,吸引瓢虫、草蛉等益虫,形成生态平衡。瓢虫是蚜虫的天敌,一只瓢虫一天能吃几十只蚜虫,能有效控制蚜虫数量。另外,冬季深耕土壤,能把土壤中的害虫虫卵冻死,减少来年病虫害发生。如果病虫害比较严重,可以使用公社统一发放的生物农药,这种农药对人体无害,还能保护土壤环境。去年星火村有几户社员遭遇蚜虫灾害,使用了公社发放的生物农药,三天就控制住了虫害,而且土豆品质没有受到影响。”
她拿出几张病虫害防治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大家看,这张是蚜虫危害后的土豆叶片,卷曲发黄;这张是根蛆蛀食后的薯块,布满虫眼;这张是瓢虫捕食蚜虫的场景;这张是草木灰防治蚜虫后的叶片,长势健壮。以后大家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方法,不要盲目使用化学农药,既保护土壤环境,又保证农产品安全。如果不确定是什么病虫害,可以随时联系公社的技术员,我们会上门诊断,提供防治方案。公社还会定期组织病虫害巡查,提前预警,帮助大家做好防治工作。”
上午的课程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推进,朱静雯时而讲解《极寒农业种植技术》的核心理论,时而结合两村村民的种植经验进行分析,时而拿出实物样品演示,时而解答村民的提问,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而融洽。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农业技术转化为村民能听懂、能操作的实用方法,把《朱静雯的百姓思想》融入到每一个技术要点中,让大家明白,所谓“理论结合实际”,就是要让思想指导实践,让实践丰富思想。
中午时分,学院食堂为大家准备了热气腾腾的饭菜:蒸土豆、牦牛肉干、酸菜炖豆腐、清炒耐寒生菜,还有香甜的燕麦粥和浓郁的牦牛奶茶。食堂的工作人员是两村村民轮流担任的,今天负责做饭的是星火村的李秀莲和雪风村的张婶,两人忙前忙后,给大家盛饭、倒奶茶,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饭菜都是用本地食材制作的,蒸土豆软糯香甜,牦牛肉干嚼劲十足,酸菜炖豆腐酸爽可口,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讨论上午的课程。陈阳兴奋地和几位年轻人聊起了电商运营:“朱议事长说,等咱们的‘冰原红’丰收了,合作社的电商平台会帮咱们销售,还能做土豆粉条、土豆酱深加工。我打算报名参加学院的电商培训班,学习怎么拍照、怎么编辑商品信息、怎么和客户沟通,把咱北冰洋的土豆卖到全国去!到时候咱给土豆起个好听的名字,比如‘冰原珍品’‘极寒红薯’,再拍点田间种植的视频,肯定能吸引很多客户。我还想在网上搞直播带货,让大家看看咱的土豆是怎么种出来的,让客户买得放心。”
旁边的雪风村年轻社员赵小亮说道:“我也想报名电商培训班!我之前在公社的宣传册上看到,南方很多人喜欢吃绿色食品,咱这土豆没打农药、没施化肥,是纯绿色食品,肯定很受欢迎。而且咱还能做真空包装,延长保质期,方便运输。我还想设计一些特色包装,比如用桦树皮做包装,突出咱北冰洋的特色,肯定能吸引更多客户。另外,我还想学习一下短视频制作,把咱的种植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咱的‘冰原红’土豆。”
李秀莲则拉着朱悦薇,坐在食堂的角落里,询问种薯储存的细节:“朱副皇帝,您上午说种薯长期储存要控制在5c左右,还要分层铺干草,俺家的保温仓库能不能改造一下?俺家的仓库是土坯房,冬天温度有时候会降到0c以下,种薯容易冻坏。还有,俺想让孩子学学腌制咸菜的技术,以后把咸菜也挂到电商平台上卖,增加点收入。”
朱悦薇耐心地解答:“秀莲姐,储存种薯的仓库改造很简单,不用花太多钱。首先在仓库的墙壁上糊一层聚氨酯保温板,再在屋顶铺一层干草,能有效保温。然后在地面铺一层厚厚的干草,种薯分层堆放,每层之间也铺干草,保持通风,这样就能把温度控制在5c左右。另外,还要在仓库里装一个温度计,每天观察温度变化,及时调整通风口大小。如果温度太低,可以在仓库里放几个煤炉,但要注意通风,防止煤气中毒。俺还可以帮你联系公社的施工队,他们有经验,改造起来又快又好,而且费用不高,公社还能给补贴一部分。”
“至于腌制咸菜的技术,下午的实操课会教,到时候你好好学,肯定能学会。”朱悦薇继续说道,“腌制咸菜要选新鲜的芜菁、萝卜,洗净晾干后,按比例加盐腌制,还要注意卫生,避免发霉。腌制好的咸菜可以装在密封的陶罐里,贴上标签,标注‘极寒腌制’‘无添加’,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而且咸菜的保质期长,冬天也能销售,能弥补冬季蔬菜供应的不足。我还可以教你做不同口味的咸菜,比如麻辣味、酸甜味,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另外,我还可以帮你设计咸菜的包装,让它看起来更有特色,更吸引客户。”
雪风村的吴春燕也凑过来,问道:“朱副皇帝,俺家想在温室里种耐寒生菜,不知道选哪个品种好?还有,生菜的种植密度怎么控制?浇水和施肥有啥讲究?”
“耐寒生菜选‘北极绿’品种就很好,”朱悦薇答道,“这个品种是咱公社技术员和村民一起选育的,耐低温,零下2c也能生长,而且口感脆嫩,深受消费者喜爱。生菜的种植密度要根据温室的面积来定,一般每亩种株左右,行距20,株距15,这样既能保证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提高产量。种植时还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施肥以腐熟的羊粪水为主,每隔10天浇一次,既能补充养分,又不会烧伤根系。另外,生菜生长期间要及时清除杂草,还要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可以用草木灰水喷洒,效果很好。俺还可以给你一份详细的种植时间表,告诉你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你照着做就行。”
下午的课程以实操教学为主。朱静雯带着村民们来到学院的实验温室,温室里温暖如春,与室外的极寒形成鲜明对比。温室里种植着“冰原红”种薯、耐寒生菜、北极莓等作物,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温室的一侧摆放着育苗盘、播种穴器、温度计等工具,另一侧则是土壤改良区和病虫害防治展示区。地源热泵系统正在平稳运行,发出轻微的嗡嗡声,显示屏上显示着室内温度18c,湿度60%,正适合作物生长。
“大家看,这就是‘冰原红’的催芽苗,”朱静雯指着育苗盘里的幼苗,幼苗翠绿挺拔,芽长约1,显得格外有生机,“催芽温度要控制在15-20c,每天翻一次种薯,让芽眼均匀受温,避免有的芽长得快、有的芽长得慢。芽长到1-2时,降温到10c炼芽,这样幼苗更壮实,移栽后成活率更高。炼芽的目的是让幼苗适应室外的低温环境,避免移栽后因温度骤降而冻伤。炼芽期间,还要适当通风,让幼苗适应室外的空气湿度,这样移栽后不容易生病。”
她拿起一块催芽的“冰原红”种薯,展示给大家看:“大家看,这个种薯的芽眼饱满,芽长得粗壮,这样的种薯移栽后成活率高、产量高。如果芽长得细弱,说明催芽温度过高或浇水过多,移栽后容易倒伏、减产。催芽时还要注意保持通风,避免种薯受潮发霉。如果发现种薯发霉,要及时剔除,防止霉菌扩散。另外,催芽用的沙子要提前消毒,用开水烫一下,晾干后再用,这样能减少霉菌污染。还有,催芽时要把种薯的芽眼朝上摆放,这样芽能长得更直、更壮。”
她让村民们轮流观察催芽苗,亲手触摸种薯的芽眼,感受壮芽和弱芽的区别。陈阳拿起一块种薯,说道:“朱议事长,这个种薯的芽眼真饱满,比俺家储存的‘北极雪薯’芽眼壮多了!俺之前催芽时,温度没控制好,芽长得又细又长,移栽后死了不少。今年按照您教的方法,肯定能培育出壮芽。俺还想问问,催芽时如果遇到停电,温度降下来了咋办?”
“问得好!”朱静雯答道,“如果遇到停电,温度降下来了,可以在育苗盘旁边放几个热水袋,或者铺上一层厚干草,临时保温。公社也会给每个村配备发电机,遇到长时间停电,会及时发电供电,保证种薯催芽不受影响。另外,催芽时要每天记录温度变化,一旦发现温度异常,及时采取措施。以后大家在催芽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技术员,他们会第一时间赶来帮忙。”
“以后按我教的方法催芽,肯定能培育出壮芽,”朱静雯补充道,“催芽时还要注意浇水,保持沙子湿润但不积水,一般每天浇一次水就够了。如果沙子太干,芽眼会干瘪;如果太湿,种薯容易发霉。大家可以用手抓一把沙子,能捏成团但不滴水,就是最合适的湿度。还有,浇水时要用温水,避免用冷水,不然会刺激芽眼,影响发芽。”
接着,朱静雯拿起一把特制的播种穴器,演示道:“播种时用这个穴器,穴深8-10,穴距25,每穴放一块种薯,芽眼朝上,覆盖5细土,再铺一层5厚的苔藓。苔藓既能保墒,又能保温,还能抑制杂草,咱这地方到处都是,不用花钱买。覆盖苔藓时要注意厚度均匀,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太厚会影响芽的生长,太薄起不到保墒保温的效果。还有,覆盖苔藓后,要在上面撒一层薄薄的草木灰,既能防病虫害,又能补充养分。”
她走到温室的种植区,用播种穴器在翻整好的土壤上轻轻一按,一个标准的播种穴就形成了。“大家看,这个穴器的深度和间距都是固定的,能保证种植密度均匀,每亩刚好种5000株左右,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保证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提高产量。以前人工挖穴,又慢又不均匀,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疏,影响通风和光照,产量自然上不去。而且这个穴器的柄上有刻度,大家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调整深度,土壤湿就浅一点,土壤干就深一点。”
陈阳接过播种穴器试着操作,刚开始动作有些生疏,按出的穴深度不均匀,间距也不一致。朱静雯在一旁耐心指导:“手握穴器的力度要均匀,垂直插入土壤,轻轻旋转一下再拔出,这样穴的形状更规则。间距可以用绳子测量,每隔25做一个标记,按标记播种,就能保证间距均匀。你再试试,慢慢就熟练了。还有,播种时要注意,种薯的芽眼一定要朝上,不然芽长不出来,就白费功夫了。”
陈阳按照朱静雯的指导操作了几次,很快就掌握了要领:“朱议事长,这穴器真好用,比人工挖穴均匀多了,还省力气,来年播种效率肯定能提高不少。以前人工挖穴,一亩地要挖大半天,现在用这个穴器,估计两个小时就能搞定。俺还想把这个穴器推荐给村里的其他社员,让大家都能省点力。”
其他村民也纷纷拿起播种穴器试着操作,温室里一片忙碌的景象。朱静雯穿梭在村民中间,耐心指导每一位村民,纠正他们的操作错误,解答他们的疑问。周铁柱大叔年纪大了,动作有些迟缓,朱静雯就手把手地教他,直到他能熟练操作为止。“朱议事长,您真是耐心,俺这么大年纪了,学东西慢,多亏了您手把手地教。”周铁柱感激地说道,“俺以前总觉得这些新工具不好用,现在看来,只要学会了,比老法子强多了。”
在滴灌系统旁,朱静雯亲自演示了管道排空和维护的方法。她打开滴灌系统的主阀门,让水流入管道,然后关闭主阀门,打开泄水阀,管道里的水顺着泄水阀流出,很快就排空了。“冬天不用滴灌时,一定要把管道里的水排干净,还要检查接口处有没有破损,发现问题及时修补。”她一边演示一边说道,“来年开春使用前,先通一次水,确保管道畅通,没有堵塞。如果管道堵塞,可以用高压水枪冲洗,或者用稀释的白醋浸泡,溶解水垢。另外,滴灌系统的过滤器也要定期清洗,避免杂质堵塞滴头。还有,滴灌管要定期检查,发现老化、破损的要及时更换,避免漏水浪费水资源。”
她让雪风村的水利能手周铁柱试着操作,周铁柱之前在村里负责灌溉渠道的维护,对水利设备比较熟悉,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泄水、泄压的步骤。他笑着说:“以前总担心管道冻裂,每年冬天都要把管道拆下来搬到仓库里,又麻烦又费力。现在学会了这个方法,再也不用发愁了!这个滴灌系统真是太方便了,能节省不少水资源,还能精准灌溉,比漫灌效果好太多。以前漫灌一亩地要用水100立方米,现在用滴灌,只需要30立方米,节省了70%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