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这才是我龙国工程师的筋骨!匠心独运!(2 / 2)
旁边有人接茬:“可不是嘛!听说宋老发话了,这次培训关系到疫苗增产的大事,谁要敢马虎,直接就摘帽子!”
何雨柱下意识摸了摸公文包里厚厚的讲义,想起宋老那句推广技术、搞好生产为重,顿时觉得肩膀头子一沉——这哪儿是普通学习啊,分明是上战场前的动员令!
排队等着进场的时候,何雨柱把头上的干部帽往下压了压,可四周的议论声还是直往耳朵里钻。
两个像是华北制药厂的人交头接耳:“那个何雨柱,真才二十六?周渭南所长夸他那个何氏醒醅诀救了咱生产线,我还以为是个老师傅呢!”
蓉都所的王铁军嗓门亮堂:“我们赵所长非得亲自带队来,说这人手里一页纲要,顶咱们闷头试验三年!”
一个上海口音惊叹道:“晓得伐?协和的陈师傅讲,伊搞那个溶解氧探头,连报废仓库里的薄膜都能变废为宝!宋老为啥这么重视?这种本事,全国寻不出第二份!”
正听着,一个穿中山装的老者神秘兮兮地插话:
“何止啊!我侄子在部里办公,听说宋老为了抢友谊宾馆这场地,硬是把原定今天开的全国工业计划会议给挤到西苑宾馆去了!那边连主席台都搭好了,气得李主任直拍桌子!”
人群里立刻响起一片嗡嗡的议论声。
何雨柱暗自嘬了下牙花子——宋老这可是拼上老本儿在给他铺路啊!
他刚摆脱门外关于宋老的议论,前脚踏进友谊宾馆大门。
可还没等他站稳,一股更汹涌的声浪就扑面而来,好家伙,门廊大厅里比菜市场还热闹!
人挤人,脑袋挨着脑袋,全都扎堆围在大厅中央,嗡嗡的议论声简直要掀翻屋顶。
人群中心,那台多因子联控培养箱样机吸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我滴个乖乖!这箱子也太漂亮了吧!”一个老师傅眼睛发直,手想摸又不敢摸,“这漆面光溜得能照出人影儿!”
旁边一个精悍的技术员接话,“光漂亮有啥用?关键是实用!您看这震荡设计,这光照系统——绝了!这设计师绝对是个懂行的老手!”
这话立刻引来一片附和。
突然,一个知情人士得意洋洋地爆料:
“告诉你们吧,这箱子的设计师就是何雨柱何工本人!”
“轰——!”
现场瞬间炸了。
“什么?何雨柱设计的?!”一个戴眼镜的差点跳起来,“他不是搞微生物的吗?怎么连设备设计都会?”
“我的妈呀!这何雨柱是打娘胎里就开始学技术了吧?”另一个使劲拍着大腿,“微生物玩得转,机械设计也这么溜?这还是人吗?”
“怪不得宋老这么看重他!”一个领导模样的人感叹道,“这才是真正的全才!自己懂理论,还能设计设备,牛逼大发了!”
“何止是牛逼!”旁边有人神秘兮兮地补充,“上海厂的林工多傲气个人啊,看到何工的设计图,直接服气了,亲自带着班组连夜赶工!”
听着这一浪高过一浪的惊叹,何雨柱站在人群外围,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爽!真特么爽!
没想到宋老直接把他的设计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这简直是在向全国宣告:我何雨柱不仅能提出理论,更能亲手打造神器!
正当人群围着培养箱赞叹不已时,一个声音突然炸响:
“都让开!让我看看这宝贝!”
只见蓉都所的王铁军板着脸,手里捏着把明晃晃的游标卡尺,挤到样机跟前。
他也不客气,直接把卡尺往热循环管道的接口处一卡,随即发出一声冷笑:
“哼!我说什么来着?这管道间距和苏联标准差了整整0.5毫米!”
他转过身,对着众人扬起卡尺,声音带着质问,
“在平原地区或许还能将就,可到了我们高原——气压低、沸点低,这点误差就会导致温度场严重不均!到时候菌种大面积死亡,谁负责?!”
他这话泼得热闹的现场骤然一静。
不少人的脸色都变了,目光在样机和王铁军之间来回移动。
就在这僵持时刻,一个穿着上海厂工装、头发花白的老师傅不紧不慢地走过来。
他看都没看王铁军手里的卡尺,直接用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说:
“小同志,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老师傅伸手在管道接口处某个不起眼的凸起上一按,发出清脆的“咔哒”声:
“看见伐?这是何工专门设计的气压补偿阀!高原低压环境下会自动调节流量——侬说的0.5毫米误差,根本就是设计时算好的余量!”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卷图纸,展开局部特写,指着上面精密的计算参数:
“何工早就把海拔3000米到5000米的气压曲线都算进去了!这才是真正因地制宜的设计,比苏联那套死标准高明不知多少!”
“哗——!!”
现场顿时一片哗然,刚才的质疑瞬间化为更强烈的震撼。
王铁军举着游标卡尺僵在原地,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这时一个身影悄没声儿地走到了样机旁边。
何雨柱其实在人群外围站了一会儿了。
听着那些质疑和争论,他心里跟明镜似的——这王铁军是个认真人,就是太死板。他本来不想出头,可眼看着好好一个技术展示要变成吵架现场,这才不得不上前。
没人注意到他是怎么过来的。
只见那人在培养箱侧面的一个旋钮上轻轻一拨——咔哒。
就这一声轻响,刚才还喧闹的人群突然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这个突然出现的年轻人身上。
他穿着一身挺括的藏青色中山装,袖口随着动作微微上翻,露出里面用银线绣着的“H.Y.Z”三个字母。
不知是谁小声嘀咕了一句:“是何工...何雨柱...”
何雨柱心里暗笑:得,这下想低调都不成了。
他注意到好几道目光都盯在他袖口的绣字上,晓娥这丫头,绣得这么显眼干啥?
他弯腰拾起王铁军掉在地上的游标卡尺,心说这老王也真是,较真劲儿上来了连吃饭家伙都不要了。
不紧不慢地在刚才被质疑的管道衔接处量了量,这才抬起头:
“这位老师量得没错,确实是差了0.5毫米。不过您量的是冷态值。等设备转起来,温度上来了,热胀冷缩的道理——”
他伸手拍了拍管道连接处:
“这铁家伙一受热,自然就会往外胀那么一丁点儿,正好把这0.5毫米的缝儿给补上。”
说着这话,何雨柱心里突然有点感慨。
谁能想到,当年在锅炉房看老师傅们骂骂咧咧地修管道,今天居然用在了这么精贵的设备上?
这世上的道理,果然都是相通的。
说着,他嘴角微微一翘,像是想起了什么有趣的事:
“这道理啊,还是我在轧钢厂锅炉房看老师傅们启停锅炉时琢磨出来的。那铁管子冷热之间的伸缩,可比这明显多了。”
话音刚落,他顺手按下启动按钮。
培养箱发出轻微的嗡鸣声,仪表盘上的数字开始精准地跳动,温度、转速、光照强度各项指标稳稳地指向预设值。
听着设备平稳运行的嗡鸣声,何雨柱心里踏实了。
他就知道,这设计经得起考验。
不过看着王铁军那副模样,他又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人家好歹是个老技术,当着这么多人面下不来台。
现场的议论声再次炸开,但这次充满了惊叹和佩服。
有人倒吸凉气:“连锅炉房的经验都能用在精密设备上,这思路真绝了!”
旁边有人接话:“要不怎么说人家何工是天才呢!这眼界,这见识,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王铁军脸上的红色这会儿已经褪得干干净净,他张了张嘴,最后只是朝何雨柱点了点头,默默退到了人群后面。
何雨柱看着他背影,心说这老王虽然固执,倒是个实在人。
等下培训开始了,得找机会跟他聊聊,毕竟都是为了把技术搞好。
上海厂的那位老师傅笑着拍了拍何雨柱的肩膀:“何工,你这一个现身,比我们说破嘴皮子都管用!”
何雨柱心里苦笑:我倒是想低调,可形势不允许啊。他面上只是笑了笑,把游标卡尺轻轻放在样机顶上。
他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衣领,心说晓娥要是看见刚才这一幕,指不定怎么得意呢。这丫头,眼光倒是真毒,非得让他穿这身来。
何雨柱最后一个字儿刚落——
“好!好一个热胀冷缩留余量!这才是我龙国工程师的筋骨!匠心独运!”
声音很大,直接把场子震得安静了。
门口,宋老身影迈了进来,后头跟着俩穿着板正干部服的小伙子,手里头捧着一卷裹着红绸子、透着金边儿的东西。
“宋老!”“是宋老来了!”底下人一阵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