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你好我好大家好,那才是真正的祸害!!!(1 / 2)
他深深地看着何雨柱,眼神复杂地变幻着。半晌,他才缓缓吐出一口气,说:
“柱子……如果……如果你真能做到……”
他停顿了一下,“那你这速度,就不是快了……你这简直是……在给咱们现有的研发流程放卫星啊!”
远处传来学员们热烈的讨论声。
何雨柱突然笑了:
“宋老,您还记得我是在食堂颠大勺吗?”
“怎么不记得?你现在不还是在颠大勺?”
“对喽!大锅菜要炒,小灶也要开。既然要精度,咱们就给这红旗-柱式仪,配一把更精细炒勺。”
宋老重重拍了下他的后背:“我就知道找你准没错!走,上课去——底下那帮人,都快等不及了!”
何雨柱整了整衣领,大步走向讲堂。
……
培训进行了几天,课堂上的味儿就有点不一样了。在宋老的安排下,也带来好几台设备。
上午的理论课,何雨柱往讲台前一站,连讲义都不怎么瞅了。从从容容。
他不再死抠“发酵罐pH值必须控制在5.8”这种具体数字,而是话锋一转,敲着黑板上的示意图:
“同志们,咱别光盯着刻度盘上那根针!你得琢磨它为啥动!”
“这就跟你炒菜看锅气儿一样,油冒青烟了下料,那是信号!咱这发酵罐里的pH值、温度、溶解氧,就是锅气儿!它们是里头千军万马在干什么活的风向标!”
底下学员们,包括后排旁听的几个年轻技术员,腰板都不自觉地挺直了。
“为啥说它是风向标?”
何雨柱双手比划起来,“比方说,pH值蹭蹭往下掉,像啥?”
他故意顿了顿,等大家脑子转起来,才咧嘴一笑,“像不像你家灶火太旺,锅里的水都快烧干了,菜要糊?这说明啥?
说明里头产酸的主力部队干得太猛,得赶紧撤火,或者补料!你得会看这锅气,才能知道是该添柴还是该泼水!”
一阵轻微的骚动,夹杂着恍然大悟的吸气声。
这比喻,太他妈贴地气了!
何雨柱趁热打铁,又抛出一个更玄乎的概念——“系统稳态”。
这词儿对大多数学员来说,听着就头大。
可何雨柱有办法。他双手虚抱:“稳态,说白了,就是架秧子不倒,火候刚刚好!”
“就像一锅老汤,天天滚着,味儿却始终那么醇厚。靠啥?靠的就是天天往里续新水、投新料,同时撇去浮沫残渣,有进有出,动态平衡!”
他走到发酵罐示意图前,手指重重一点:“咱这罐子,就是那锅老汤!温度、pH、通气、营养,就是往里头续的水和料!
你们要学的,不是死记硬背哪个阀门拧几圈,是得练出感觉,练出一把能同时掂量火候、咸淡、汤头的老厨子手感!感觉到系统代谢减缓,就知道该提鲜了;
感觉到温度升高,就知道该降温了!”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学员们眼神发直,不是听不懂,是听得太入神,脑子跟着何雨柱的大勺在颠,试图去抓住那种玄妙的手感。
坐在后排的宋老,下意识地扶了扶眼镜。
他带过无数学生,但像何雨柱这样,能把控制论、系统生物学这种尖端概念,用炒菜炖汤的大白话,讲得如此透彻、如此充满智慧的,绝无仅有!
这已经不是讲课,这是点化!
他身边的一位老工程师忍不住低声感叹:“老宋,这小子……是把学问做通了啊!这是宗师的讲法!”
何雨柱将最后总结道:“所以,咱们这几天要练的,就是这套看锅气、掂手感的本事。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
掌握了这套理儿,甭管将来面对的是酱油缸、抗生素罐还是啥更高级的玩意儿,你心里都有本明账,手底下都不慌!”
他话音落下,教室里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何雨柱坦然受了,脸上没什么得意,只有平静。
他知道,这把火,算是点着了。
接下来的活儿,就是看着这股火苗,在这些人手里,烧出千姿百态的光景来。
下午?下午就热闹了,全是动手的地界儿!
何雨柱弄来的那几台“红旗-柱式”样机,成了香饽饽。
这天下午一进实验室,学员们就感觉出不对劲了。
往常这时候,何雨柱早就挽起袖子,在发酵罐和设备之间穿梭,讲解每个步骤。
可今天,他只是背着手,慢悠悠地蹬到黑板前写下几行字:
【今日火候区间】
温度:30-35℃
pH波动范围:6.2-6.8
通气量:0.5-1.0VVM
【今日主料/配料】
豆渣基础培养基,碳氮比25:1
可变量:微量元素添加时机(早期/中期)
写完,他把粉笔头精准地扔进墙角的簸箕,大手一挥:
“章程、要点,都给你们划道儿上了!具体怎么配比,什么时候加料头,各组自己琢磨,自己动手!”
他咧嘴一笑,带着点甩手掌柜的惬意,
“这就跟炒宫保鸡丁,我告诉你得用鸡腿肉、得有花生米、糖醋口儿,但先放肉还是先炸花生米,火大火小,各灶有各灶的炒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学员们一下子炸了锅,面面相觑。这何老师,咋突然撒手了?
何雨柱可不管他们咋想,说完就抄起他那泡着浓茶的搪瓷缸子,溜达到实验室角落的椅子上坐下,二郎腿一翘,眯缝着眼,真像个镇场子的老掌柜。
开始的混乱可想而知。
这组手忙脚乱称量不准,那组为加料顺序争得面红耳赤。
实验室里叮当乱响,夹杂着低声的抱怨和焦急的询问。
何雨柱呢?稳坐钓鱼台,偶尔呷一口茶,眼神缓缓扫过全场。
他根本不用走近,光听声儿,看那帮人手忙脚乱的架势,就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过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他这才不紧不慢地站起身,背着手,开始巡视。
他走到第一组旁边,这组人正围着pH计读数发愁。
何雨柱没碰任何设备,只是伸脖子瞥了一眼发酵罐,鼻子轻轻抽动两下,淡淡丢下一句:“你这锅老汤……酸味儿有点冲鼻子了啊,别光盯着表,想想是不是下料的引子手太重了?”
那组人一愣,猛地反应过来,赶紧去查接种记录。
转到第二组,这组通气阀门开得呼呼响。何雨柱离着两三步远,手指指向进气口:“灶膛风这么猛,小心把锅底那点菌体都给吹瓢儿咯!稳着点儿,文火慢炖出真味。”
操作的学生脸一红,赶紧把阀门关小。
何雨柱背着手,踱到小伙子面前,故意板起脸:“瞅瞅,瞅瞅!这问题啊,就像和尚头顶的虱子——明摆着的事儿嘛!你非得钻那牛角尖,跟个歪嘴和尚似的,把好经都念歪喽!
记住喽,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咱这手艺,也是一点点熬出来的眼力见儿!别光顾着低头拉车,还得抬头看路哇!”
他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走着,每到一处,不多说,就一两句。
有时是“你这醒面的火候,看着还欠点儿时辰”,有时是“关注一下罐壁有没有糊底苗头”。
句句不提具体操作,句句直指问题核心!
更神的是,他往往点完就走,绝不停留,把思考和修正的空间完全留给学员自己。
那种举重若轻、洞察秋毫的派头,把一帮心高气傲的年轻技术员彻底镇住了。
他们开始明白,何老师这不是偷懒,是教他们更高级的东西——一种基于深刻理解的直觉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