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这不年底了吗?正是厂里往部里报职称评审的关键时候。(2 / 2)
“怎么样?友谊宾馆那边,阵仗不小吧?我可是听说宋老都亲自坐镇了!”
李副厂长从兜里摸出包大前门,先弹出一根递给何雨柱。
他划着火柴,用手拢着火苗凑过去,“柱子啊,……你小子现在可是给咱轧钢厂长脸了!”
等何雨柱凑过来点着了烟,李副厂长这才给自己点上,美美地吸了一口。
他夹着烟的手往窗外指了指:
“就刚才,部里还专门问我:这何雨柱,真是你们厂那个食堂出去的?我说那可不!”
他说着说着,嘴角就压不住笑纹,“你猜我咋回的?我说:老领导,这好苗子要不是在咱轧钢厂这片沃土上,能长得这么壮实?”
他眼睛笑得眯成两条缝:“听见没?沃土!我这词儿用得咋样?”
何雨柱笑了笑,简单提了核心进展,“好在培训还算顺利,设备推广的事情也有了眉目。”
“好!好!真是给咱们厂争光了!”
李副厂长连连点头,脸上的笑意更深了。
他拉开抽屉,拿出一个牛皮纸文件袋,推到何雨柱面前:“喏,看看这个。”
“晋升工程师的全套评审材料,我都给你准备好了。这不年底了吗?正是厂里往部里报职称评审的关键时候。”
他翻开材料首页,指着用红笔着重圈出的几处:
“红旗-柱式联控仪”国家甲类重点设备总设计师身份、国家级工程关键工艺难题解决者,这两项是破格晋升的核心依据。
另外还详细列明了微生物多因子联控技术的独创性、以及“红旗技术革新贡献奖”首倡者身份。
还有全国培训班主讲成效、国家级技术推广核心骨干、技术交流平台《简报》发起人。
李副厂长笑着说,
“材料里附上了部里宋老办公室对你在国家重大工程和新技术推广中核心作用的书面评价函。
七级工程师!这可不光是待遇提升,工资、医疗、住房都要提档,更是部里和厂里对你这一年来,不,是对你这些年扎根本岗、又为国攻坚的实打实的认可!轧钢厂建厂以来,这么年轻评上七级工的,你是头一份!”
这年月,晋升职称,那就是实打实的工资升级、待遇提升。七级工程师的工资条,比之前那技术员的,可要厚实多了。
何雨柱笑了笑,“还是李厂长想得周全,谢谢……”
“这是你应得的!”李副厂长挥挥手,“部里对你评价极高,宋老更是亲自打电话来表扬。厂会一致通过的!往后啊,你这担子更重了,待遇也得跟上来不是?”
他顿了顿,看着何雨柱,“柱子啊,你在外面干的那些大事,桩桩件件我都听说了点风声。了不起,真给咱工人阶级长脸!不过……”
李副厂长话锋一转,“我看着你都觉得累。这从搞红旗-柱式,到培训讲课,再到跑部里协调量产,还有那什么电极……好家伙,陀螺似的就没停过。弦绷太紧,容易断啊。回了厂,稍微喘口气?”
何雨柱点点头:“李厂长,您说的是。培训那边快收尾了,量产方案部里也定了调子,由上海厂牵头,咱们这边压力小了些。是得稍微调整下。”
“这就对了!”李副厂长满意地笑了,“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可也得讲究个张弛有度。技术处那边日常的琐碎事,我让老王多担待点,你抓抓大方向就行。时间,你自己安排得宽松点。在厂里也好好歇歇脚,陪陪家里人。”
何雨柱认真地说:“谢谢厂长关心。您放心,我心里有数。
接下来,主要两件事:一是把手头红旗-柱式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接口规范彻底完善、落实下去,确保各地厂子生产不出岔子;
二呢,得继续啃那块硬骨头,把新型检测电极的研发和测试收好尾,这可是下一步攻关的基础。”
李副厂长一听,乐了:“哈哈哈,我就知道!让你缓缓,你这缓缓里头,装的还是硬任务!行吧行吧,你何雨柱的本事和心气,我是知道的。就按你说的办!需要厂里什么支持,尽管开口!”
何雨柱也笑了,站起身:“明白,厂长。有您这话,我就踏实了。那我先去技术处看看。”
“去吧去吧!”
……
此时,另外一边,轻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司长张为民同志,看着桌上的一份报告,封面上写着《红星酿造厂关于酱油新品研发遇阻及实验室应用局限性的紧急汇报》。他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眉头紧锁。
对面站着红星酱油厂厂长王厂长,以及厂里负责新品研发的技术骨干孙工。
两人脸上都带着焦虑和一丝疲惫。
“王厂长,”张司长终于开口,“你们这个报告,我看了。说什么?菌种实验室对稳定老产品工艺效果显著,但在新品研发中遇到瓶颈、新菌种发酵特性难以捉摸,参数控制失准、风味稳定性差,无法达到预期标准……嗯?”
他把报告往前推了推,身体微微前倾:
“我记得清清楚楚!当初你们厂酱缸酸败,差点酿成大祸,是何雨柱同志力挽狂澜,也是他力主并要求你们建立这个菌种实验室的!
部里特批了经费,你们也建起来了,老产品的品质和稳定性确实上去了,成了你们的定海神针。
这才过了多久?开始搞新品研发了,遇到点困难,就怪实验室不好用了?说它只对旧产品有效?”
王厂长急忙解释:“张司长,您误会了!实验室非常好,我们感激何顾问还来不及!没有这个实验室,我们连老产品都保不住!
问题是……问题是这新品研发,它……它不一样啊!”
孙工也赶紧补充:“是啊司长!我们按何顾问指导的纯种培养法,筛选了新菌株。
发酵初期数据看着都挺好,可一到中后期,尤其是风味物质积累的关键阶段,菌群状态就变得非常不稳定!
同样的起始条件,发酵曲线就变了,风味走向也控制不住!
我们反复调整温度、pH,效果都不理想。感觉…感觉实验室那套稳态控制的方法,在新菌种复杂多变的状态面前,
有点……有点使不上劲!就像……就像老马识途,但新路崎岖,老马也懵啊!”
“哼!”张司长一拍桌子,“使不上劲?我看你们是酱缸不生花怪盐巴!”
王厂长和孙工被震得一哆嗦。
“人家老恒河、海天,规模比你们大吧?新品研发搞了多少年了?人家的实验室难道是摆设?
怎么人家就能摸索出新菌种的脾气秉性,做出稳定的新品?嗯?”
张司长站了起来,指着报告,“何雨柱同志给你们打下了多好的基础!建立了实验室,规范了流程,稳住了基本盘!
这是多大的功劳!结果轮到你们自己往上攀登,搞创新了,遇到新问题、新挑战,这很正常!
但你们不想着如何深化应用实验室的潜力,如何理解新菌种的深层规律,反倒隐隐约约透露出点实验室对新品研发作用有限的意思?
这不是实验室的问题!是你们对新技术的理解深度不够!对复杂生物过程的探索能力不足!
对知识沉淀如何应用于新场景的转化能力太弱!”
他语气严厉:“不稳的不是你们新品发酵罐的pH值!是你们技术团队在新领域攻坚克难的根基!
根基不深,再好的实验室也发挥不出全部威力!这就叫根基不稳,酱油都馊!”
王厂长和孙工被批得面红耳赤,羞愧地低着头,尤其是想到当初是何雨柱一手拯救了厂子并指导建了实验室,如今却在新品研发上磕磕绊绊,更觉无地自容。
此时张司长电话机突然响了起来,他目光移向电话机。深吸一口气,似乎在平复情绪,然后伸手拿起了听筒:“喂?我是张为民。”
电话那头显然是一位身份不低的人物。只见张司长听着听着,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甚至对着话筒轻轻点了几下头:
“嗯……嗯……是的,老领导。红星厂的情况……我们正在了解……您说得对,遇到困难是客观的,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好的,好的,我明白了……我们会尽快拿出具体方案……好,谢谢老领导关心。”
放下电话,张司长刚才那股迫人的气势明显消散了大半。
他长长吁了口气,将身体靠回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