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菜场无名尸:旧粮票藏破局关键(1 / 2)
1991年深秋,南州城南菜市场刚褪去早市的喧闹,角落储物间外就围满了惊慌的商贩。林砚带队赶到时,冷风卷着菜叶碎屑飘过,空气中混着潮湿的霉味与淡淡的血腥味,格外刺鼻。
“林队,报案的是菜市场管理员老陈,早上清点储物间时,发现门没锁,推门就见人倒在里面了。”赵伟迎上来,脸色凝重,“现场没敢动,商贩们说这储物间平时用来堆废弃纸箱,很少有人去。”
林砚点点头,戴上手套率先走进储物间。空间狭小昏暗,仅靠一扇小窗透进微光,女尸蜷缩在角落,身上盖着破旧的麻袋,头发花白,估摸着六十岁左右,衣着陈旧但整洁,身上没有明显外伤,嘴角却沾着少量白沫。
苏晓蹲下身掀开麻袋,仔细勘查尸体:“初步判断死亡时间在12小时以上,也就是昨晚凌晨前后,口鼻有少量呕吐物,瞳孔缩小,大概率是药物中毒身亡。身上无挣扎痕迹,可能是熟人作案,诱骗死者服毒。”
“有没有能证明身份的东西?”林砚环顾四周,储物间地面散落着纸箱碎片和菜叶,墙角有个打翻的搪瓷碗,碗底残留着少量褐色液体,“苏晓,提取碗底液体和死者口鼻残留物,检测是否含剧毒成分。”
苏晓应声操作,用试管收集样本,又翻看死者的口袋——左右口袋都是空的,仅在衣角夹层里摸出半张皱巴巴的粮票。粮票边缘磨损严重,正面印着“南州城郊粮站”的字样,背面还有个模糊的红色印记,像是私人刻的小章,只能看清“李”字轮廓。
“林队,这粮票是三年前的旧版,现在虽还能用,但城郊粮站早就合并了,印记看着像是个人私章,可能是粮票主人的标记。”赵伟凑过来,指着粮票上的印记,“商贩们说没见过这老太太常来菜市场,只有几个老商户隐约记得,昨晚七点多,见过她跟一个穿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在储物间附近争执,男人语气很冲,像是在逼她还钱。”
林砚接过粮票放进物证袋,目光扫过死者的衣物:“死者穿的是粗布棉袄,袖口沾着一点灰色纤维,不是布料本身的,鞋底泥土里混着细小的木屑和麦麸,大概率常去粮油店或加工厂这类地方。”
他转身走出储物间,挨个询问周边商贩。卖粮油的张大姐回忆起关键线索:“昨晚确实见过这老太太,来我这儿问过有没有陈米卖,说话口音像是城郊的。后来在角落跟个男人吵起来,那男人穿的工装,胳膊上别着‘南州农具厂’的徽章,我听见老太太说‘当年的债早就清了,你别再纠缠’,男人骂了几句就走了,老太太愣了半天,才往储物间方向去。”
“南州农具厂?”林砚心里一动,这厂子在城郊,三年前因经营不善倒闭,部分工人留在本地谋生,“赵伟,立刻联系户籍科,排查城郊六十岁左右、无近期活动记录的女性;再去查南州农具厂的老职工名单,重点找姓‘李’或与粮票印记相关的人。”
苏晓这时拿着检测报告赶来:“林队,搪瓷碗底液体和死者口鼻残留物都检测出砒霜成分,剂量足以致命;死者袖口的灰色纤维,是农具厂当年工装的专用纤维,含棉混麻成分,和厂里老工装的检测结果完全吻合。”
线索逐渐聚焦,林砚带着众人赶往城郊,找到农具厂倒闭后留守职工聚集的片区。片区多是低矮平房,路上随处可见散落的农具零件,老职工们听说警方办案,纷纷围过来提供线索。
“穿蓝色工装、还跟老太太有债务纠纷?”退休老厂长想了半天,突然开口,“会不会是王建军?他当年在厂里管仓库,跟一个叫李秀兰的女同事闹过矛盾,好像是因为粮票的事,吵得挺凶,后来李秀兰就辞职回乡下了,这都快十年了。”
“李秀兰?”林砚立刻追问,“她是不是常去城郊粮站领粮票,粮票上有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