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四海波涛靖 帝业根基深(2 / 2)
两位皇子,一外一内,在皇帝划定的范围内,各自施展才华,形成了某种微妙的互补与平衡。朝堂之上,因皇帝明确的安排和皇子们的务实,关于路线的激烈争吵暂时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专注于实务的氛围。
福州船厂,代号“靖海级”的首艘蒸汽明轮辅助动力战舰,正式开工建造!
巨大的船台上,按照“铁肋木壳”新方案打造的龙骨和肋骨已经架设起来,黝黑的熟铁构件与厚重的木材结合,显得异常坚固。来自格物院的博士和船厂大匠们日夜守在工地上,指导工匠进行精确的安装和铆接。蒸汽机的零部件也在同步制造,采用了新型的“盘根密封”,每一个部件都经过严格检验。
整个项目在王徵和吴昶的统筹下,有条不紊地推进。他们建立了严格的质量追溯制度,每一根铁肋、每一块船板、每一个蒸汽机气缸,都记录有负责的工匠姓名,出了问题可直接追责。这种近乎苛刻的要求,虽然初期拖慢了进度,却为战舰未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奠定了坚实基础。所有人都明白,“靖海级”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一艘船,更关系到帝国海军未来的发展方向,乃至国运。
与此同时,那个被视为“不务正业”的“飞马”项目,也在磕磕绊绊中前行。格物院的几个年轻学子在几乎无人看好的情况下,利用边角料,造出了一台仅有马车大小、结构简陋的蒸汽动力模型车。它在船厂的空地上进行了第一次“行驶”——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噪音、滚滚浓烟和剧烈的抖动,这个“铁怪物”以比人步行还慢的速度,挣扎着前进了不到十丈远,便在一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中停了下来,蒸汽泄漏,连杆脱落。
围观的老工匠们哄堂大笑,认为这纯属瞎胡闹。但负责项目的年轻博士却双眼放光,仔细记录下失败的数据:“看!它动起来了!虽然只有十丈,但这证明思路是对的!问题出在传动、结构和减震……我们需要更坚固的车架,更有效的齿轮……”
理想的火花,即便微弱,也未曾熄灭。技术的深耕,在成功与失败的交织中,默默积累着改变世界的力量。
镇北城,麴义在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后,并未急于扩大战果。他深知,对沙俄这样的庞然大物,仅靠一两次战役无法解决问题,必须进行长期的经营和巩固。
他的重心放在了“深耕”上:
大规模屯田: 利用缴获的沙俄农具和种子,组织士兵和招募的内地流民,在北海东岸、色楞格河流域等水土丰美之处,大规模开垦军屯和民屯。他引进了耐寒的黍、麦品种,并尝试种植从南方传来的土豆,力求实现驻军粮食的部分自给,减轻漫长的补给线压力。
完善堡垒体系: 在已有的靖北、镇边、怀远三堡之间,增建烽火台和哨所,形成更密集的预警网络。同时,开始规划在北海西岸,选择一处易于防守、靠近水源的地点,筹建一座更大规模的“定北城”,作为未来挺进贝加尔湖以西的桥头堡。
羁縻与情报: 继续以茶叶、布匹、铁器厚赏归附的蒙古部落,鼓励他们向北迁徙游牧,挤压沙俄影响力空间。同时,派往西面的“猎狐小队”更加活跃,不仅侦察军事动向,也开始搜集关于沙俄国内政治、经济的情报。
而沙俄方面,在遭受雅克萨挫败后,似乎也改变了策略。冬季来临之前,一支规模更大、打着正式外交旗号的沙俄使团,在哥萨克骑兵的护卫下,抵达了镇北城外围,要求觐见靖朝皇帝,商谈“边界划定与和平通商”事宜。
麴义不敢怠慢,一边以礼相待,安排使团在镇北城驿馆住下,一边八百里加急奏报朝廷。沙俄使团的到来,标志着北疆的较量,从单纯的军事冲突,进入了战、和交织,外交与军事手段并用的新阶段。
楚骁处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奏报,心中勾勒着帝国的未来图景。
南洋,林远志的稳健经营让他满意,这才是长久之道。他批复:“安汶诸策,甚妥。香料联盟之议,可徐徐图之,以德服人,以利诱之,切忌操切。”
朝堂,程青的务实与两位皇子的成长,让他欣慰。他勉励程青:“海事千头万绪,爱卿多费心。琙儿年轻,需爱卿多加指点。”同时,他也提醒楚琰:“内政为根本,漕运、矿冶、民生,乃国之命脉,不可疏忽。”
格物院,“靖海级”的顺利开工是重中之重。他下旨:“‘靖海’舰乃水师未来之倚仗,务求稳妥,精益求精,工期可适当放宽。”对于“飞马”的失败,他只是一笑置之,未加斥责,反而给了那几位年轻学子一些赏赐,鼓励其“奇思妙想”。
北疆,沙俄使团的到来在他意料之中。他指示麴义:“以礼相待,探其虚实。边界谈判,原则不可退让,具体细节,可与之周旋。屯田筑城之事,加紧进行。”
帝国的根基,在四面八方的“深耕”中,正变得越来越深厚。楚骁知道,眼前的平稳是下一次飞跃的蓄力。他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园丁,耐心地浇灌着每一株幼苗,修剪着每一根枝桠,期待着它们在未来,能够支撑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屹立于世界之巅的庞大帝国。四海波涛渐靖,而帝业的宏图,正在这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悄然孕育着更为壮阔的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