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四海波涛靖 帝业根基深(1 / 2)
定鼎十五年的秋冬之交,靖朝这台精密运转的帝国机器,在经历了南洋的惊雷、朝堂的波澜、北疆的铁血与技术攻坚的阵痛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却更为深沉的整合与发展期。帝国的锋芒在收敛中愈发锐利,根基在沉淀中愈发深厚。
安汶岛易帜的余波仍在南洋荡漾,但靖朝的应对已从最初的军事突击转向了深度的治理与战略布局。
旧港宣慰使林远志亲赴安汶岛,坐镇“镇南堡”。他做的第一件事,并非急于扩大战果,而是全力安抚。他郑重接见了以阿卜杜勒为首的归附头人,依据其功劳大小,正式授予他们靖朝官职,如宣慰司佥事、百户等,赐予冠带印信,将其纳入帝国的官僚体系,而非简单的羁縻。同时,他严格约束驻军纪律,明确宣布“不得侵扰安汶百姓,买卖公平”,并迅速恢复了被战火波及的丁香种植园生产,承诺以高于葡萄牙人时期的价格统一收购。
为了从根本上巩固统治,林远志仿照旧港模式,开始在安汶推行一系列政策:
设立官学: 在镇南堡内设立学堂,不仅招收华裔子弟,也鼓励土着头人子弟入学,学习汉文、算术,灌输忠君爱国思想。
引入移民: 从旧港、乃至国内招募少量擅长农耕、制糖、烧窑的汉人工匠移民,与当地土着杂居,传授先进技术,促进生产。
规范贸易: 宣布安汶丁香为“官营专卖”,任何商船欲购买丁香,必须至镇南堡向宣慰司申请“引票”,缴纳关税,否则视为走私,严惩不贷。
这一套“武力为后盾,官职笼络精英,文教归化人心,经济掌控命脉”的组合拳,迅速稳定了安汶岛的局势。阿卜杜勒等头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官方身份和稳定收入,普通土着也因贸易条件改善而受益,对靖朝的抵触情绪大为降低。
与此同时,林远志的外交手腕也展现出来。他利用安汶事变造成的震慑效应,再次派出规格更高的使团,携带重礼,前往特尔纳特、蒂多雷等香料土邦。这一次,使团的态度温和而坚定,不再仅仅是要求“朝贡”和“优先贸易权”,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具诱惑力的构想——“香料联盟”。
“葡夷、荷夷,皆远来之客,其心必异,所求者无非暴利。彼等视诸位苏丹如草芥,予取予求。”靖朝使者侃侃而谈,“我靖朝乃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不贪图尔等蝇头小利。愿与诸位结为盟好,共保香料群岛之安宁。我朝可提供保护,抵御西夷侵扰;可按公平市价,收购诸位所有香料;更可助诸位修建堡垒,训练士卒,自强自立。”
这番说辞,直击诸土邦苏丹的痛点。他们长期在葡萄牙和荷兰的夹缝中求生,饱受压迫。靖朝展现出的强大武力和相对“公道”的贸易条件,对比西夷的垄断压价,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特尔纳特苏丹首先动摇了,表示愿意与靖朝签订友好通商条约,允许靖朝商船优先靠港,并考虑接受军事顾问。蒂多雷等其他土邦也态度软化,开始与靖朝使者密切接触。
南洋的棋局,靖朝凭借安汶一役,不仅夺得一个重要据点,更开始撬动葡、荷经营数十年的势力范围,一个以靖朝为主导的“香料联盟”雏形,正在悄然形成。葡萄牙和荷兰的抗议照会依旧雪片般飞来,但在靖朝日益强大的海军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京城,新设立的“海事总局”在程青的雷厉风行下,迅速搭建起框架,开始高效运转。衙署内,来自户部、兵部、工部的精干吏员以及程青从旧部中选拔的通晓海事的人才济济一堂,各类文书、海图、账册堆积如山。
程青首先做的,是梳理和整合。他将原本分散在各省、各衙门管理的海外贸易、商埠、水师后勤、移民等事务,全部归口到海事总局,制定了统一的章程和报表体系。他要求各海外宣慰司及即将设立的大员府,定期报送人口、田亩、税收、贸易、驻军等详细数据,试图摸清海外领地的真实家底。
同时,他着手制定长远规划:
贸易方面: 研究制定对不同地区、不同商品的差别税率,鼓励出口丝绸、瓷器、茶叶,限制珍稀木材、矿产外流,并开始探讨建立覆盖主要海外商埠的金融汇兑网络。
航运方面: 规划连接旧港、安汶、大员、广州、泉州的固定航线,并考虑设立官营的定期班轮,保障物资和人员流通。
防御方面: 与兵部协同,评估南洋水师力量,提出舰船增建、基地扩建计划,并开始研究在更关键的航道节点设立据点的可能性。
皇次子楚琙被安排“协理”海事总局,他最初有些失落于“靖海商社”的搁置,但很快在程青的引导下,投入到具体的实务中。他频繁出入海事总局衙门,查阅卷宗,听取汇报,甚至亲自召见从南洋回来的商船纲首和水师军官,了解第一手信息。他逐渐认识到,管理一个庞大的海外帝国,远比想象中复杂,需要的是耐心、数据和严谨的制度,而非仅仅是一腔热血和宏大的构想。他开始沉下心来,学习如何审批预算、评估风险、协调各方关系,其身上原有的锐气,渐渐沉淀为一种更为扎实的务实作风。
而皇长子楚琰,则在“协理”户部、工部的岗位上,展现出了他缜密和周全的一面。他大力推动北疆军屯,引进耐寒作物,试图减轻朝廷对北疆的粮食输送压力;他主持清查东南船厂、矿场的账目,查处了几起贪墨案件,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他还关注因水师扩张导致的沿海劳动力流失问题,建议由地方官府组织流民开垦沿海滩涂,并适当提高工匠待遇,以稳定民生。他的举措,看似没有楚琙那边引人注目,却在默默为帝国的开拓政策夯实着内部基础,避免其因虚耗而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