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喋血江山:从边陲狼烟到九五之尊 > 第142章 龙潜于渊 蓄势待发

第142章 龙潜于渊 蓄势待发(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定鼎十六年的秋冬,靖朝内外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态势:表面上,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激烈的朝堂争论似乎暂告一段落;但在这平静的水面之下,一股更加深沉、更加庞大的力量正在四方汇聚、蓄势待发。

旧港宣慰司,林远志站在码头上,目送着一支规模不大却极其精干的舰队悄然驶离港口,消失在南海的晨雾之中。这支舰队由两艘经过特别加固的“福船”型海船和一艘轻快的侦察哨船组成,悬挂着商队的旗帜,但船上不仅满载着用于交易的丝绸、瓷器和茶叶,更携带着海事总局颁发的特殊勘合文书、精通阿拉伯语和部分印度方言的通事、数名经验丰富的测绘匠人,以及格物院最新改进的星盘、罗盘和计时沙漏。

这是林远志派出的第一支西洋探险队,目标并非贸易,而是执行《帝国南洋西洋经略方略》中的第一阶段任务——勘探。他们的航线将沿着已知的商路向西,经满剌加海峡,过苏门答腊,横渡孟加拉湾,最终目标是抵达印度西海岸的古里和柯钦。他们的使命是绘制精确海图,记录水文气象,探查港口情况,了解当地政治势力和西方殖民者的军事存在,并尽可能与当地统治者建立初步联系。

“此行非为战,亦非为之利,”林远志在给探险队指挥官的密令中强调,“尔等之眼即为帝国之眼,尔等之耳即为帝国之耳。务必详察、慎行、隐忍,将西洋虚实,尽数带回。”

与此同时,在南洋内部,靖朝的“深耕”也在无声地进行。旧港和安汶的官学规模扩大,不仅教授汉文,也开始有选择地引入算术、几何乃至简单的格物知识;移民与土着的融合进一步加深,通婚现象增多;由靖朝工匠指导建立的糖寮、砖窑、织坊开始产出更多商品,不仅满足本地需求,甚至反向供应旧港和部分土邦。一种以靖朝文化和技术为核心,融合本地元素的“南洋靖文化圈”正在悄然形成。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使者依旧在旧港盘桓,试图就贸易划分进行细节谈判,但林远志秉承朝廷“保持灵活,不让利权”的指示,与之周旋,既不轻易让步,也不将其推向对立面。南洋的局势,进入了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而宁静之下,是向着西洋延伸的无形触角。

京城,海事总局衙署内灯火通明。程青主持的《帝国南洋西洋经略方略》细化会议已持续了数日。巨大的海图上,已被各种颜色的线条和标注覆盖。

“第一阶段,巩固南洋,所需舰船、兵力、钱粮,必须精确到每一条船、每一石米!”程青声音沙哑却目光炯炯。他与户部、兵部的官员逐项核对,争论不休。开拓派官员虽然士气高昂,但在具体预算面前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开始学会精打细算。最终形成的《南洋巩固事宜及西洋勘探第一阶段预算详表》,厚达寸许,事无巨细,涵盖了未来三年内在南洋维持存在、进行西洋勘探所需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这份沉甸甸的报表,是理想落地的基石。

皇次子楚琙几乎全程参与了这次预算制定。他不再轻易发表宏论,而是埋头于枯燥的数字和文书之中。他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帝国每一次远航、每一次拓殖,背后都是真金白银和海量资源的支撑。他协助程青核算一艘“靖海级”战舰从龙骨铺设到最终形成战斗力所需的总费用,那数字让他暗自咋舌。他也开始学习如何与户部那些锱铢必较的老吏打交道,如何在不损害计划核心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预算份额。这个过程磨去了他最后一丝书生意气,让他变得更加务实和坚韧。

而皇长子楚琰,则在另一条战线上巩固着帝国的根基。他推动的《漕运新策》已初见成效,运河漕粮损耗率创下新低,他据此总结经验,开始着手整顿效率更低下的长江漕运。他关注的官营工坊在改善待遇后,不仅产量提升,一些心灵手巧的工匠在格物院新式工具的启发下,竟自发进行了若干小改小革,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楚琰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下令嘉奖这些工匠,并考虑在工部设立一个“百工革新奖”,鼓励技术改良。他的政策,如同深扎于大地的根须,默默为帝国这棵大树汲取着养分,使其枝干能够更加舒展地向天空延伸。朝堂之上,虽无惊涛骇浪,但两位皇子及其背后的力量,都在各自领域积蓄着能量,等待着下一次喷薄的时机。

福州船厂,“靖海一号”的成功首航并未让王徵和吴昶停下脚步。相反,他们组织人手,对试航中暴露出的所有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总结和分析。

一份份改进方案被迅速制定出来:

明轮优化:设计更符合流体力的弧形叶片,尝试在明轮外加装可收放的护板,以减少风浪冲击和阻力。

动力系统: 针对“麒麟”蒸汽机在长时间运行后出现的锅炉效率下降、阀门磨损等问题,格物院材料组开始试验不同的锅炉内壁镀层和阀门合金配方,以期提升耐用性。

船体结构: 针对试航中发现的某些部位震动过大的问题,船厂大匠提出了增加局部支撑结构和改进铆接工艺的方案。

燃煤效率: 成立专门小组,研究如何改进锅炉燃烧室结构,促进充分燃烧,并设计更合理的燃煤储存和输送流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