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龙腾四海 暗礁潜行(2 / 2)
“或许,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锅炉设计,一种能产生更高压力的锅炉……”一位年轻的设计师怯生生地提出想法,但立刻被老师傅驳回:“胡闹!压力再高,锅炉就要炸了!现在的‘麒麟’机,已是极限!”
技术的飞跃,遭遇了材料和理论知识的瓶颈。“镇海级”的宏伟蓝图,似乎被一道无形的墙壁阻挡,进展缓慢。而这道墙壁,并非单靠工匠的经验和勇气就能突破。
定北城度过了第一个秋天,城内生活逐渐步入正轨。街道上车马粼粼,商铺里货物琳琅满目,官署中文书往来,军营中操练声声。来自天南地北的军户、移民、商人、工匠在此汇聚,带来了不同的口音和习俗。
麴义深知,要让此城真正扎根,仅靠军事和商业远远不够。他大力鼓励城内军民与周边归附部落通婚,并由官府给予一定的安家补贴。他在城内设立的官学,不仅招收汉人子弟,也明确向蒙古等部落头人的子弟开放,教授汉文、算术,同时也允许他们学习本族的语言和文化。一位随军的老秀才,甚至开始在学堂里讲授《三字经》、《千字文》的蒙语译本。
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麴义的支持下,城中心开始动工修建一座独特的庙宇——并非传统的佛寺或道观,而是一座“忠烈祠”,计划供奉历代为国捐躯的将士英灵,无论其是汉人还是其他族裔。麴义宣布,每年春秋,将在祠前举行公祭,以“凝聚人心,激励忠义”。这一举措,超越了简单的民族隔阂,试图构建一种基于对“靖朝”认同和“忠勇”价值观的共同精神纽带。
文化的浸润,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这片土地。定北城,正从一个单纯的军事堡垒,向着北疆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稳步迈进。然而,麴义也清楚,北疆的和平建立在武力和条约之上,西面的沙俄依旧虎视眈眈,北方的冰原深处还藏着未知的部落,融合的道路,依然漫长。
楚骁的书房中,灯火常常亮至深夜。他审阅着古里关于文化冲突的报告、朝堂上关于开拓利弊的激烈争论、格物院关于“黑水”研究和“镇海级”困境的陈情、以及麴义关于北疆文化融合的汇报。
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帝国在高速前行中暴露出的问题,既在他的预料之中,也比他想象的更为复杂。
对古里的文化冲突,他批复周管事:“坚持立场,不失气节。然于当地民众,当以怀柔示好为主,可酌情展示我朝医术、农技之利,以德服人。”
对朝堂的争论,他肯定了楚琰提出的务实建议,下旨命相关部门研议“劝农司”及《林木采伐章程》之事,并对楚琙关注“西学”的态度给予默许,只提醒了一句:“西学可参,然根本在我。”
对格物院的困境,他鼓励吴昶大胆尝试“黑水”提炼,并谕令工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能工巧匠,寻求提升蒸汽机功率的新思路,悬以重赏。
对北疆的文化融合,他嘉许了麴义修建“忠烈祠”的举措,认为“于边地凝聚人心,此策大善”。
他知道,帝国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开拓的激情需要制度的规范来避免失控;技术的飞跃需要理论的突破来打开新局;疆域的扩张需要文化的融合来奠定长久基石。他无法事必躬亲,但他可以通过决策,引导着这股磅礴的力量,向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龙已腾空,俯瞰四海。目光所及,不仅是无垠的机遇,还有潜藏的暗礁与前方未知的风暴。帝国的航船,在他的掌舵下,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风帆,既要借助风力全速前进,又要时刻警惕着水面下的危险。这注定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智慧的航程,而靖朝的命运,就在这不断的权衡、突破与融合中,一步步走向未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