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喋血江山:从边陲狼烟到九五之尊 > 第152章 扎根与萌芽

第152章 扎根与萌芽(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定鼎十九年的初冬,寒风吹拂着靖朝辽阔的疆土,而在帝国广袤的边疆与新拓之地,那些远离京城权力中心的角落,普通人的命运与帝国的宏大叙事紧密交织,演绎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艰辛与希望的扎根故事。

古里港的“香料街”,如今已有一半的商铺挂起了靖朝商号的幌子。阿米尔,一位世代经营胡椒生意的本地小商人,正面临着人生最艰难的抉择。

他的铺子“穆巴拉克香料行”夹在两家靖朝商号之间,生意日渐冷清。靖朝人带来的货物质量上乘,价格稳定,且他们似乎更愿意与阿拉伯大商人直接交易,像阿米尔这样的小商户难以获得足够的货源。更让他不安的是,他那刚满十五岁的儿子拉希德,最近总是偷偷溜到靖朝商站设立的“传习所”外,听着里面传来的琅琅读书声,眼神中充满了对异域文字和知识的好奇。

“你不能去!那是异教徒的地方!”阿米尔严厉地训斥儿子,“我们的祖先信仰安拉,我们的生意依靠的是港口的传统和信誉!”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葡萄牙人的压榨变本加厉,而靖朝人带来的新规则,虽然陌生,却似乎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一天,一位姓周的靖朝管事,路过他的铺子,看了看他店里品质参差不齐的存货,用生硬的本地语说道:“你这里的胡椒,品相不佳。若想长期合作,需按我们的标准分拣、包装。我们可按公道价格收购。”

标准?合作?阿米尔心中一动。这意味着他需要改变祖辈相传的经营方式,去适应一套全新的、来自东方的规则。是坚守传统而日渐没落,还是拥抱变化寻求生机?夜晚,他看着熟睡的儿子,又望了望窗外靖朝商站彻夜不熄的灯火,内心充满了挣扎。最终,生存的欲望压倒了守旧的固执。他决定,明天就去商站,详细询问那“标准”究竟是什么。香料街上,无数个像阿米尔这样的普通人,正在用自己微小的选择,悄然改变着这片古老土地的商业生态,也承受着文化转型来的阵痛。

北海以北二百里,怀远堡的选址地,寒风卷着雪粒,抽打在人们皲裂的脸上。来自山东的移民陈石头,正和几十个同乡,在冻得如同铁块般的土地上,艰难地挖掘着地基。他的妻子王氏,则和其他女眷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用好不容易引燃的牛粪火,煮着一锅混杂着干菜和少量粟米的稀粥。

“这鬼地方,能活人吗?”一个同乡搓着冻僵的手,低声抱怨。他们是被官府的“移民实边”政策吸引来的,承诺分给土地,免三年赋税。可现实的艰苦远超想象。严寒、匮乏、以及对远方故土的思念,折磨着每一个人。

陈石头闷头干活,没有说话。他想起离乡时,老父母含泪的叮嘱:“石头,去了北边,好好干,给咱家挣下一份产业!”他咬紧牙关,将铁镐重重砸向冻土。他是家里的长子,没有退路。

傍晚,一小队巡逻的靖朝骑兵归来,马背上驮着几头猎到的黄羊。带队的百户长看到移民们清苦的伙食,二话不说,卸下一条羊腿扔给陈石头:“拿去,给大伙添点油水!这地方是苦,但土地肥得很!熬过这个冬天,开了春,就能种上耐寒的黍子,日子就有盼头了!”

热乎乎的羊肉汤下肚,驱散了些许寒意和绝望。陈石头看着远处正在夯筑的堡墙轮廓,又看了看身边依偎着取暖的妻儿,心中重新燃起一丝希望。这炊烟,这正在崛起的堡垒,就是他们在苦寒之地扎下的根。无数个像陈石头这样的家庭,正用坚韧和汗水,将帝国的疆界,一寸寸向北推进,他们的命运,也与这座新兴的边堡牢牢绑定。

福州船厂,“镇海级”首舰那庞大的铁质骨架下,老匠头李铁锤正对着一个年轻学徒发脾气。

“歪了!歪了!跟你说了多少遍,铆钉要垂直砸下去!力道要匀!你看看你打的这是什么?狗啃的一样!”李铁锤指着船肋上一颗略显歪斜的铆钉,唾沫星子几乎喷到学徒脸上。

年轻的学徒面红耳赤,喏喏不敢言。他是船厂学堂第一批学了些新式算学和绘图的学生,被格物院的博士看好,派来跟着李铁锤学习实际技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