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扎根与萌芽(2 / 2)
“博士说了,以后要靠机器,靠‘标准’……”学徒小声嘟囔。
“放屁!”李铁锤更怒了,“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标准?标准能告诉你这块铁料内里的纹理走向吗?能感觉出锤子回馈的力道吗?匠人的‘手感’,就是最好的标准!你这毛都没长齐的小子,才学了几天新花样,就敢瞧不起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然而,骂归骂,当夜幕降临,其他工匠都散去后,李铁锤却独自留下,就着昏暗的油灯,用锉刀小心翼翼地修正着那颗歪斜的铆钉,嘴里还在念叨:“不过,博士们弄的那个什么‘游标卡尺’,量东西倒是真准……唉,这世道,是要变了。”
年轻的学徒其实也没走远,躲在阴影里,看着老师傅佝偻的背影和专注的神情,心中五味杂陈。他意识到,老师傅那看似固执的斥责里,蕴含的是对极致工艺的坚守,而这种坚守,与博士们追求的“标准化”、“精确化”并非完全对立。或许,帝国的未来,既需要博士们的图纸和标准,也离不开老师傅这双布满老茧、却能感知钢铁“灵魂”的手。技术的变革,在船厂的每一个铆接点上,都引发着新老两代匠人观念的碰撞与微妙的融合。
旧港外围,新开辟的蔗田一望无际。来自广东的移民何水生,正指挥着几十名雇佣的本地土人收割甘蔗。得益于林远志推广的先进耕作技术和稳定的收购政策,他的蔗田连年丰收,日子过得颇为红火,已成为旧港小有名气的“蔗糖头人”。
然而,繁荣之下,阴影也随之而来。首先是与本地土人的矛盾。尽管官府明令禁止,但甘蔗种植园不断扩张,不可避免地侵占了部分土着部落传统的狩猎林地,摩擦时有发生。何水生不得不拿出部分利润,贿赂当地头人,并雇佣其部民劳作,以换取暂时的安宁。
更让他心烦的是来自“内部”的竞争。随着蔗糖利润丰厚,越来越多的华商和移民涌入这一行当,为了争夺有限的土地、水源和劳动力,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今天有人偷偷放水淹了他的苗,明天他田里的甘蔗莫名被毁坏一片。旧港宣慰司虽然尽力维持秩序,但面对日益复杂的利益纠纷,也常常力不从心。
何水生站在田埂上,看着忙碌的收割景象,心中却没有多少喜悦。这甜蜜的事业,背后是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纠葛和日趋激烈的内部竞争。他开始思考,是否应该联合其他几个大的种植园主,成立一个“糖业行会”,试图制定一些行业规范,共同应对土人关系和内部恶性竞争?帝国的海外拓殖,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正在催生着全新的、复杂的地方社会结构和利益博弈。
帝国的心脏——京城,依旧在谋划着宏大的战略,进行着高层的博弈。然而,真正支撑着这庞大帝国身躯,并决定其未来走向的,却是千千万万个在地方上努力扎根的普通人。
是古里香料街上,在文化夹缝中艰难求存、试图抓住新机遇的小商人阿米尔;
是北疆怀远堡外,在冻土寒风中用汗水和坚韧开拓生存空间的移民陈石头;
是福州船厂里,在新旧技艺交替中迷茫又坚守的老匠人李铁锤和年轻学徒;
是旧港蔗田中,在利益漩涡里挣扎、试图建立新秩序的地方实力派何水生;
他们的喜悦与挣扎,他们的坚守与改变,他们的合作与冲突,共同构成了帝国最真实、最富有生命力的肌理。帝国的政策、技术、文化,最终都需要在这些具体而微的地方场景中落地、生根、发芽,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力量。而这些在地方上悄然发生的变化,也如同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河,反过来影响和塑造着帝国未来的模样。扎根的过程充满艰辛,但萌芽的希望,也正孕育在这片广阔而真实的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