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敌人?不,是客户”(1 / 2)
就在“奇点”凭借“沉默战略”稳住阵脚,专注于内功修炼和ocA生态扩张之际,一份通过多重加密、经由某个与中东王室关系密切的中间人传递而来的合作请求,摆在了林小一的绝密办公桌上。当解密后的文件内容呈现在他眼前时,即便是以他的定力,瞳孔也不由得微微一缩。
请求方,赫然是E国的“极光科技”(Aurora tech)!
这家公司在高端光刻领域的名声,虽不如ASL那般如雷贯耳,但在业内却是无人敢小觑的硬骨头。它不像ASL那样专注于极紫外(EUV)光刻的王者之路,而是另辟蹊径,在电子束光刻、多电子束检测、以及某些极其关键的特种光学玻璃和镜面镀膜技术上,拥有着世界顶尖的、甚至是垄断性的能力。这些技术,同样是构建高端光刻机乃至其他精密仪器不可或缺的基石。
然而,在ASL的强势和GdESA内部资源倾斜的挤压下,“极光科技”的发展一直有些憋屈,空有顶尖技术,却难以在市场份额上与ASL抗衡,颇有些“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情色彩。
他们的合作请求写得非常直接,甚至带着一丝技术人员的坦诚和急切。他们明确表示,对“奇点”在“烛龙”架构,尤其是近期在“光电混合互联”领域展现出的突破性设计理念极为感兴趣。他们认为,这种颠覆性的架构思想,如果能够应用于他们光刻设备的计算控制、实时校正和多束流协同系统,将有可能极大提升设备的精度、效率和稳定性,从而获得挑战ASL的利器。
作为交换,“极光科技”愿意提供其独有的、几种用于高端镜头的特种镀膜材料(这正是国内光刻机攻关遇到的瓶颈之一)的稳定供应许可,以及部分高精度电子束测量技术的技术咨询。他们甚至隐晦地表示,可以在某些非核心的、双方都感兴趣的下一代光刻技术方向上,进行“联合预研”。
这份请求,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林小一必须立刻做出决断。他第一时间召集了只有苏晚晴、顾言和少数几位绝对核心参与的绝密会议。
会议的气氛,从最初的震惊迅速转变为激烈的争论。
“绝对不能答应!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顾言几乎是拍案而起,脸色因为激动而涨红,“E国人跟我们玩了这么久阴的,现在看封锁效果不好,就想来套取我们最核心的架构技术?‘烛龙’和‘追光’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我们未来对抗的底气!给了他们,我们还有什么?这绝对是GdESA设下的又一个圈套!”
他的观点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与虎谋皮,风险太高。
苏晚晴虽然相对冷静,但眉头也紧紧锁着:“我也倾向于拒绝。技术泄露的风险无法估量。‘烛龙’架构的灵活性一旦被对手掌握并深入研究,很可能被他们找到破解甚至模仿的方法。而且,与‘极光科技’合作的消息一旦泄露,我们在国际道义上会非常被动,GdESA肯定会给我们扣上‘勾结’、‘技术扩散’的大帽子,我们现有的盟友会怎么想?这可能会让我们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ocA联盟产生裂痕。”
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是致命的。
林小一没有打断任何人的发言,他安静地听着,手指在光滑的桌面上无意识地划动着,大脑却在飞速运转,权衡着每一个利弊。他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份请求背后的巨大风险,更是一个可能撬动整个僵局的、千载难逢的战略支点。
等到所有人都发表了意见,会议室里暂时安静下来,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时,林小一才缓缓抬起头。他的眼神异常明亮,仿佛已经穿透了眼前的迷雾,看到了更远处的可能性。
“各位,你们的担忧,我都明白,也完全同意。与‘极光科技’合作,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一步踏错,万劫不复。”林小一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但是,请你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
他站起身,走到电子屏幕前,调出了“极光科技”的技术能力清单和GdESA的内部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