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残烬寻踪,日记藏秘启新途(1 / 2)
晨雾还没散尽,合作社仓库的废墟上就飘着淡淡的焦糊味。姜芸裹着件洗得发白的厚外套,指尖捏着那枚苏绣传承印,印面蹭过掌心的薄茧,带着檀木盒子残留的温润。张强蹲在不远处的断墙下,正用根铁丝扒拉着瓦砾,肩膀上的绷带渗着点暗红,是昨天救火时被木梁砸到的伤。
姜姐,你看这个!张强突然直起身,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颤抖。他手里捧着个熏得发黑的木匣子,边角雕刻的缠枝莲纹虽被烟火燎得模糊,却和姜芸怀里的檀木盒子纹路隐隐相合。
姜芸快步走过去,蹲下身时,呼吸都跟着轻了几分。她小心翼翼地接过木匣,指尖拂过盒面,能摸到被岁月磨平的棱角。匣子没有锁,轻轻一掰就开了,里面铺着层褪色的蓝印花布,放着三枚金针、半卷丝线,还有一本线装的薄册子,封面上写着绣技要录四个字,笔迹和那本民国绣娘日记如出一辙。
这是...王桂香端着碗热粥走过来,看到木匣里的东西,脚步猛地顿住,粥碗晃了晃,热气扑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她放下粥碗,手指轻轻碰了碰那半卷丝线,这是我婆婆的婆婆传下来的东西,当年她说要给强强当聘礼,我嫌旧就塞在老房子梁上,怎么会跑到仓库地基里?
姜芸抬头看向王桂香,晨光透过废墟的破洞落在她脸上,能看到她眼角的细纹里还沾着些许炭灰。张师傅说,这仓库原本是民国年间的绣娘工坊旧址。她轻声说,翻开那本绣技要录,第一页就画着个简易的地图,标注着灵泉分支·西涧的字样,旁边还有行小字:祖祠为根,分支为脉,失根则脉断。
张强凑过来,指着地图上的标记:这西涧就在咱们村后山,我小时候在那儿摸过鱼!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昏迷时看到的那个民国女人,就站在溪边绣东西,手里拿的金针,和这匣子里的一模一样。
姜芸的心猛地一跳。她想起灵泉空间里出现的红色纹路,想起日记本上匠心可化戾气的字迹,那些零散的线索突然像绣线般串了起来。她刚要开口,就见林晓踩着高跟鞋匆匆跑来,公文包上还沾着露水。
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林晓抹了把额角的汗,先从包里掏出份文件递给姜芸,纵火的那两个日本人招了,是山崎在日本的堂兄指使的,他们还交代,山崎早就把合作社的几款核心绣样拿去日本,提交了传统工艺改良的专利申请。
张强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他这是要偷咱们的根!王桂香也急了,伸手抓住林晓的胳膊:那可怎么办?咱们的绣品要是成了他们的专利,以后还怎么卖?
林晓拍了拍王桂香的手,又递过一份公函:好消息是,省非遗保护中心已经介入了,他们调取了合作社成立以来的所有绣品记录,还有张师傅保存的老绣样,证明咱们的技法早有传承。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玛利亚女士也发来了函件,说要帮咱们在国际非遗组织备案,驳回山崎的专利申请。
姜芸翻看着那份公函,指尖在非遗溯源几个字上停住。她突然想起怀里的传承印,连忙掏出来,印面朝下按在一张白纸上,再抬起来时,纸上浮现出一串细密的纹路,像极了苏绣的劈丝技法。
张师傅说过,老辈绣娘都有自己的,用来区分自家绣品。姜芸眼睛亮了起来,这枚印章的纹路,说不定就是咱们苏家绣娘的溯源标记!她又翻开民国绣娘日记,翻到最后几页,果然在页脚发现了和印章纹路一致的小印,旁边写着:每代传一人,印随技走,技随印存。
王桂香看着那枚印章,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往自己的老房子跑:我去拿个东西!没一会儿,她捧着个布包回来,里面是块褪色的红绸,上面绣着朵荷花,花瓣根部也有个模糊的小印,和传承印的纹路隐隐相合。这是你娘当年嫁给你爹时,给我绣的手帕。王桂香声音有些发颤,我以前总嫌它土气,藏在箱底,现在才知道...
姜芸接过红绸,指尖抚过那朵荷花,能感受到丝线里残留的温度。她想起第一卷里王桂香要卖母亲嫁衣的场景,再看眼前老人鬓角的白发和眼底的愧疚,心里的那点芥蒂渐渐散了。娘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她轻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