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的基石(1 / 2)
帕罗奥图的清晨,与硅谷大厦48层的氛围截然不同。
阳光不是反射在冰冷的玻璃幕墙上,而是温柔地穿过精心打理的花园,在木质廊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屋内,弥漫着现磨咖啡的醇香和烤面包的暖意,间或夹杂着孩子们压低音量的、清脆的交谈声——他们在准备去学校。
冰洁穿着一身素雅的羊绒开衫,坐在书房靠窗的位置。她的面前没有环形巨幕,没有奔腾的数据流,只有一台悄然运行的全息投影设备和一杯氤氲着热气的花茶。
书房的一面墙是顶天立地的书架,塞满了哲学、历史、文学和艺术类的书籍,另一面则挂着孩子们的画作和家庭合影。
与48层那个充满未来感的指挥中心相比,这里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人文的温度。
然而,这个家,同样是一个阵地。只是这个阵地,守护的是人心,是文明延续所必需的灵魂。
时间临近,冰洁轻轻触控了一下设备。
一道柔和的光线射出,在她面前构建起一个逼真的虚拟会场。
来自全球不同时区的面孔——哲学家、教育家、艺术家、伦理学家、社区建设者——陆续以全息影像的形式“出现”在书房里。
他们背景各异,有的在古朴的书斋,有的在现代化的办公室,有的甚至就在自家的花园里。
这是“人类文明学院”的线上奠基仪式,一个旨在危机后反思科技伦理、重塑人文精神、为狂奔的技术寻找方向和意义的虚拟聚集。
没有宏大的会场,没有喧嚣的媒体,只有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却怀揣着共同忧虑与希望的灵魂,通过无形的网络连接在一起。
冰洁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而沉静地传达到每一个与会者耳边,也回荡在陆彬在总部悄然接通的加密频道里。
“欢迎各位,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相聚。”
她开场,目光扫过那些虚拟却充满智慧的面孔:
“我们刚刚共同经历了一场风暴,一场由我们自身创造的技术所引发的、几乎将我们自身撕裂的风暴。”
“在风暴中,我们依靠技术的‘堡垒’和人与人之间的‘心灯’得以幸存。但幸存之后,我们更需追问:我们要走向何方?”
她略微停顿,让问题在每个人心中沉淀。
“硅谷大厦48层,我的丈夫陆彬和他杰出的团队,正在试图为这个数字世界建立新的秩序和稳定。”
“那是至关重要的,是文明的骨架和盾牌。”
“但秩序与稳定,并非文明的终极目的。”
“技术赋予我们力量,但力量本身并无善恶,决定其方向的,是使用技术的人心。”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总部,陆彬暂时将目光从全球态势图上移开,专注地听着妻子的声音从加密频道中传来。
那声音像一股清泉,流过他因处理庞大信息而有些焦灼的神经。
“我们目睹了技术如何被用于制造隔阂、放大偏见、撕裂社群。”
冰洁继续说道,她想到了初露峥嵘的“回音壁”,那看似无害的个性化推荐背后隐藏的系统性风险,正是她最深切的担忧。
“算法可以为我们构建信息茧房,将我们囚禁于同质化的观点之中;高速的网络可以让我们与万里之外的人瞬间联系,却也可能让我们忽略身边的邻里和社区的纽带。”
“当效率至上成为唯一准则,当数据指标取代了人文关怀,我们是否正在走向一条技术繁荣而人性枯萎的歧路?”
全息会场中,许多人微微颔首,面露深思。
“因此,我们今天在这里,‘奠基’人类文明学院。”
冰洁的语气变得坚定而充满希冀,“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