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她连醒都忘了(2 / 2)
他颤抖着手,将那枚刻着“苏烬宁”三字残影的陶片投入火中。
诡异的一幕发生了——熊熊的烈焰在触碰到陶片的瞬间,火苗竟骤然变成了幽冷的青色!
陶片非但没有燃烧,反而滴溜溜地悬浮在火焰之上,旋转不休。
众人心头一紧,以为是那位大人的意志不愿被遗忘。
阿阮却面色如常,不动声色地伸出手,无视那灼人的青焰,将那枚温热的陶片从火中取出,轻轻放在了自己的膝上。
她闭上眼,沉默了许久。
再睁眼时,她的声音轻得像一阵风:“她说,名字烧了也没用,心还跪着。”
话音未落,她已起身,缓步走向亭外的古井,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将那枚珍贵无比的陶片,随手投入了深不见底的井中。
“扑通——”
刹那间,井底深处传来一声奇异的共鸣,仿佛有千万个声音在同时低语,却又在瞬间归于死寂。
阿阮回过身,面对着所有弟子,一字一句地宣布:“从今往-后,共感文,不传名、不记师、不立誓。”
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使徒颤声问道:“师祖,那我们……我们为何而修?”
阿阮望向天际边自由舒卷的流云,唇角泛起一抹极淡的笑意:“为那一瞬——当你忘记我在教你时,却说出了我想说的话。”
与此同时,民间悄然兴起一股“醒语潮”。
百姓们遇到疑难困境,不再去寺庙求神问卜,而是寻一处安静之地,净手焚香,静坐一日。
待到心中自然浮现出第一个念头时,便立即起身照做。
奇特的是,这种看似荒谬的方法,成功率却高得惊人。
无数人在相同的困境下,竟不约而同地得出了相同的解法,且屡试不爽。
有博学的学者对此现象深感好奇,着书《众心同源论》,推测天地间存在一种无形的“共识之流”,引导着众生的思想。
林墨读罢此书,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她命人暗中查遍了各地最出名的数十位“醒语者”的背景。
卷宗呈上时,答案清晰得令人心寒:
其中七成,在幼年时曾长期饮用过济世阁免费施药的井水。
九成,曾走过由蓝护卫镇守的北境古道,并遵循过道旁青石上留下的隐秘痕迹指引。
三成,曾在关于“宁心湖”的传说最盛之时,在梦中见过那面空无一人的铜镜。
她将那本《众心同源论》连同调查卷宗,一并投入火盆,看着它们化为灰烬,只在自己的手札册尾,用朱砂批了一句冰冷的话:
“她不是给了答案,是让所有人,长出了同样的心。”
当夜,她打开药庐最深处的密室,取出最后一瓶,也是最珍贵的一瓶“启灵散”,毫不犹豫地将其全部倒入药田的灌溉渠中。
翌日清晨,药田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而每一朵盛开的花心,其天然形成的纹路,竟都宛如一只只,正在静静睁开的眼睛。
乾元殿。
萧景珩正在批阅一份来自西北的边防急报,殿角悬挂的风铃忽然发出一声清脆的鸣响。
他猛地抬眼,殿外风平浪静,那串苏烬宁生前最爱的风器,纹丝未动。
他握着朱笔的指尖微微一颤,正欲起身,却见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中,最上面的一份竟无风自动,自行翻开了一页,恰好停在一份关于西北大旱、赤地千里的急报上。
他凝视着那份奏报许久,重新提起笔,在上面写下朱批:“准开仓,不限户籍,不录姓名,即刻执行。”
随侍的大内总管心惊胆战地上前,低声问:“陛下,此举……不留档备案,若日后朝臣追问是谁下的旨意,该如何回应?”
萧景珩头也未抬,声音淡漠如水:“若有人问,就说是个忘了名字的人写的。”
当夜,他没有在龙榻上就寝,而是独自一人,坐在了那张空置已久、与龙椅并列的凤座之旁。
夜深人静,他掌心忽然传来一阵微痒,低头看去,只见皮肤之下,仿佛有无数道极其细微的光线正在游走,轨迹宛如一根根游走的银针。
他面无表情,任由那光线在体内游移,最终汇聚于腕间,悄然隐没。
三日后,西北八百里加急捷报传来:当地一位老翁,声称梦中得一“无面人”指点,竟在寸草不生的荒地里,掘出一口活泉!
泉水甘冽,自带药性,能愈多年顽疾,旱情得解!
萧景珩听完奏报,沉默半晌,亲手将那份捷报投入了香炉。
火光映着他的脸,他转身走入偏殿,拿起一柄玉如意,毫不犹豫地砸向了殿内唯一一面曾清晰映照过苏烬宁容颜的九龙穿花铜镜。
“哐当——”
碎片落满一地,映出他千万个破碎的倒影。
而就在那清脆的碎裂声中,他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无人能懂的弧度。
“你连我的记得,都变成了……我不记得的决定。”
凛冬的最后一片霜花终于消融,林墨将本年度最关键的一味新药,小心翼翼地封入了特制的玉瓶之中。
京城内外,一年一度的春祭大典已开始筹备。
但所有人都不知道,今年大典的核心,不再是祭天问卜。
济世阁上下,正在为另一件事屏息以待。
因为今年,最重要的一项拣选,不是哪一味草药能入君王的药方,而是哪一个人的性命,将成为这味新药的,第一个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