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 > 第387章 蜀中困境,荆益裂隙

第387章 蜀中困境,荆益裂隙(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成都,汉中王府(由原益州牧府邸改建)。

相较于竟陵的蓬勃、邺城的凝重,此地的气氛则是一种深陷泥潭的滞涩与压抑。虽已开春,但府邸内古木参天,依旧带着几分去岁兵败汉中的阴霾,挥之不去。

刘备端坐于王位之上,身前的冕旒流珠微微晃动,遮挡住他眼底深处那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焦虑。他身上那身崭新的、绣着山川纹路的王服,非但未能带来多少称王称霸的喜悦,反而像一副无形的枷锁,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肩头。王号,是用汉中的土地和数万将士的鲜血换来的,这份沉重,唯有他自己深知。

堂下,以诸葛亮、法正为首的核心文武分列两侧。文官多面带忧色,武将则大多隐含愤懑。今日议事的核心,并非如何北伐复仇,亦非如何开拓疆土,而是一个更加现实且残酷的问题——**如何活下去**。

“大王,”负责度支的官员捧着简牍,声音干涩地汇报着,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在众人心头,“去岁汉中一战,耗损钱粮无数,阵亡将士抚恤,更是沉重负担。今春府库所余,仅够支撑益州现有兵马三月用度。且去岁蜀中虽无大战,然为了支援汉中,征发民夫、加派赋税,民间已颇有怨言,若再行加征,恐生内变……”

刘备的眉头紧紧锁在一起,手指下意识地攥紧了王座的扶手。三个月!偌大一个“汉中王”国,库藏竟只能支撑三个月!

“孔明,”他看向下方眉头微蹙、羽扇轻摇的诸葛亮,“荆襄方面,今年钱粮,何时能运抵?”

此言一出,堂内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微妙。

**东西争利,矛盾初现**

诸葛亮尚未回答,位列武官之首的关羽,丹凤眼微微开阖,声如洪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大哥(私下仍习惯旧称),荆襄之地,去岁亦非丰年。曹操陈兵宛城,林凡虎视眈眈,云长在荆州,整军备武,抚恤百姓,所耗亦是巨大。且据探报,林凡在荆南影响日深,我方能实际掌控调拨之资源,已然大不如前。此刻若要荆襄全力输粮入蜀,恐非易事,亦非善策。”

关羽的话,看似陈述事实,实则将矛盾摆上了台面。资源是有限的,益州(蜀中)新败,百废待兴,急需输血;而荆州直面曹、林两大强敌,同样需要大量资源维持防务和统治。蛋糕只有一块,该怎么分?

诸葛亮轻摇羽扇,接过话头,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审慎:“大王,关将军所言,亦是实情。荆州确需稳固,以防不测。亮估算,荆州今岁能支援蜀中之钱粮,恐不足往年三成。且转运艰难,自江陵逆流而上,经三峡至江州,再陆路转运成都,路途险远,损耗颇巨。”

“三成?!”刘备尚未说话,性如烈火的张飞已然按捺不住,环眼圆睁,声若雷霆,“这如何够?! 俺们在前方拼死拼活,死了那么多弟兄,如今连饭都快吃不上了!荆州富庶,岂会只有三成?莫不是……”

“翼德!”刘备厉声喝止了张飞后面可能更伤和气的话,但堂内众人心中都如明镜一般。张飞未尽之言,无非是怀疑荆州方面,尤其是关羽,是否存了拥兵自重、保存实力之心。

关羽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卧蚕眉挑起,一股凛然的傲气自然散发:“三弟何出此言?荆州乃大哥基业之根本,岂容有失?若荆州不稳,曹贼或林凡南下,则益州门户洞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此轻重缓急,莫非不明?”

诸葛亮立刻打圆场:“关将军、三将军稍安勿躁。荆州之重,无人不知。然蜀中之困,亦是事实。此非荆州不愿,实是力有未逮也。眼下之局,需开源节流,双管齐下。”

法正此时也开口了,他脸色依旧苍白,但言辞依旧犀利:“开源?蜀中已民力疲敝,再加征敛,恐生民变。节流?兵马乃立身之本,岂能轻裁?至于荆州……名义上仍属大王,然林凡之势,已非昔日。其新政惠民,商路通达,荆襄士民之心,是否仍如往昔,犹未可知。所谓三成支援,恐怕已是孔明与关将军竭力争取之结果了。”

法正的话,更加赤裸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林凡对荆州,尤其是荆南地区的实际影响力,正在不断侵蚀刘备集团对荆州的控制力。所谓的“汉中王”对荆州的管辖权,正在名存实亡。

这场议事,最终在不欢而散的沉闷气氛中结束。具体的钱粮调度方案未能达成一致,反而将益州集团与荆州集团之间,因资源分配和外部压力而产生的裂隙,彻底暴露了出来。

**云长之怒,孔明之忧**

议事之后,关羽并未在成都多做停留,很快便以荆州防务紧要为由,告辞返回江陵。

临行前,他私下觐见刘备。

“大哥,”关羽摒退左右,看着刘备憔悴的面容,心中亦是不忍,但语气依旧刚直,“非是云长不愿支援蜀中,实是荆州局面,亦不容乐观。林凡在江夏、蕲春驻有重兵,甘宁水军日夜巡弋,其势咄咄逼人。曹操虽暂未南犯,然曹仁在宛城,虎视眈眈。荆州兵马,不可不备,粮草,不可不储。”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几分:“况且……那林凡小儿,在荆南广施小恩小惠,蛊惑人心,如今长沙、桂阳等地,只知有林使君,不知有汉中王者,大有人在!若我荆州力量空虚,恐其为林凡所乘!”

刘备握着关羽的手,长叹一声:“二弟之苦衷,为兄岂能不知?只是蜀中艰难,还需二弟与孔明,多多担待,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