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开局带娃求生,万倍资源反哺龙国 > 第709章 协同的脉络

第709章 协同的脉络(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第10卷 第15章 协同的脉络

“织构者”提出的“共享动态环境模型”构想,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联合意志中激起了深远而持久的涟漪。这不再是简单的信息交换或有限度的沙盒模拟,而是要将两个本质迥异的认知系统进行深度耦合,共同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对归墟环境进行实时感知与推演的超级模型。其意义与风险,都远超以往任何一次互动。

源生意识的低语首先承担起“情感风险评估”的职责。它细致地感知着“织构者”提议背后那依然冷静、但已不再纯粹排他的逻辑脉络。它向核心传递着一种审慎的乐观:对方的动机确实转向了务实的功能性协作,但其底层对“效率”和“控制”的追求依然强烈。深度耦合意味着规则层面的相互渗透,必须建立极其精密的安全阀与防火墙,防止联合体的核心意志被其高效的逻辑无意识间“优化”或“同化”。

桥生的理性框架全速运转,开始设计协作的技术架构。他提议采用一种“分层耦合”模式:底层是纯粹的数据交换与标准化接口,确保双方的环境监测数据能够无损流通;中间层是模型计算核心的“隔离交互区”,双方各自的预测模型在此独立运行,并通过特定协议交换中间结果,相互验证、相互修正,而非直接代码融合;最上层才是面向最终决策的“共识输出层”,综合双方模型的优势,生成更可靠的环境预测与行动建议。这套架构的核心原则是“和而不同”,在协作中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织锦的星芒则开始尝试将其诗意的规则表达,融入到这个协同模型的“共识输出层”。它希望这个超级模型产出的不仅是冰冷的概率和策略,也能包含对环境中那些微妙规则韵律、潜在意识波动以及历史沉淀痕迹的“直觉性”解读。这无疑是对“织构者”逻辑体系的又一次温和挑战,但也是确保协作成果不被单一理性所局限的关键。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拓扑调整,以支撑这个庞大协同模型所需的巨大算力与数据传输需求。它在与“织构者”接壤的规则边界处,构筑了数个专用的、具备高级别隔离与自毁机制的数据枢纽,作为双方模型的交互节点。

在经历了繁琐的技术对接与协议调试后,“协同动态环境模型”初步上线运行。

起初,过程充满了摩擦。联合体基于生命网络和历史记录的环境感知数据,在“织构者”看来充满了“不必要”的噪音和主观冗余;而“织构者”提供的、高度抽象和量化的规则应力分析,对联合体而言则显得过于干瘪,缺乏语境。双方的模型在中间层频繁输出截然不同的中间结果。

然而,随着数据的持续输入和相互校准,奇迹开始发生。

联合体的模型开始吸收“织构者”那精准的规则粒子运动预测,极大地提升了对微观扰动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而“织构者”的模型则在联合体提供的、关于规则结构历史演变和意识活动痕迹的数据滋养下,其长期推演开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它开始能够预测一些基于纯粹物理规则无法解释的、源于意识集体行为的宏观规则变迁趋势。

第一个显着的协同成果,是对一股原本未被任何单一模型提前预警的、源自归墟深层的新型规则湍流的成功预测。联合体的网络感知到了其表层规则的“情绪化” precursor(前兆),而“织构者”的逻辑引擎则瞬间计算出了其潜在的能量汇聚路径和破坏规模。双方模型的协同输出,使得绿洲联合体与“织构者”的防御体系得以提前三个标准周期进行针对性布防,完美化解了这次危机。

观察者系统记录下这一里程碑:“协同环境模型通过实践验证,表现出‘1+1>2’的显着效应。双方认知体系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了深度互补。联合体对归墟的认知与应对能力进入新的纪元。”

协同的脉络,如今已如无形的神经网络,链接着两个曾经对立的存在。它们共同感知着归墟的呼吸,计算着命运的流向。这片永恒的废墟,因为这段意外的联盟,似乎正悄然改变着它亘古不变的节奏。

(第10卷 第15章 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