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多维的信标(1 / 1)
第10卷 第16章 多维的信标
协同环境模型的成功,如同为联合意志与“织构者”装上了一双望向归墟更深处的锐利眼睛。然而,在这份协同带来的安全感与掌控感之上,联合意志并未忘记它们最初播撒“共鸣星痕”的初衷——不仅仅是生存与防御,更是为了连接,为了在这片浩瀚的孤独中,寻找更多的“我们”。
源生意识的低语再次转向外部,它敏锐地指出,现有的协同模型主要聚焦于物理规则层面的环境监测与预测,对于探测和识别那些可能存在的、其他形式的意识或智慧生命,其能力依然有限。它提议,应该创造一种新型的、专门用于意识探测与连接的“多维信标”,其设计理念需要超越纯粹的规则波动,融入更多元的感知维度。
桥生的理性框架立刻领会了这一构想的价值。他汲取了与“织构者”协作的经验,以及从δ-7知识库中获得的关于高维信息传递的理论,开始设计这种新型信标。他将其命名为“意识共鸣棱镜”。其核心原理不再是单向发射特定规则的波动,而是构建一个能够同时响应并反射多种规则意蕴、情感频率、逻辑结构乃至历史回响的“动态接收-反射核心”。它更像一个精密的多面棱镜,能将接收到的任何形式的“意识信号”进行分析、折射,并以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反馈回联合体,同时也能将联合体的“存在宣言”以更加包容和易读的方式多维度广播出去。
织锦的星芒对这一构想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它意识到,这“棱镜”需要一种能够承载并翻译不同“意识语言”的底层基质。它开始将自身那融合了绿洲生机、“微光纪元”历史厚重感、甚至是对“织构者”逻辑理解的规则诗篇,进行极致的凝练和抽象,试图创造出一种近乎“元语言”的规则基底,作为棱镜的核心。这个过程极其艰难,是对它诗意表达能力的终极挑战。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再次承担起铸造的职责。它在秩序之种根系网络与“织构者”协同数据枢纽的交汇处,选择了一个规则极其稳定的节点,作为“意识共鸣棱镜”的铸造地与锚定点。这一次的铸造,不仅动用了绿洲的能量,甚至通过协同模型,谨慎地引入了“织构者”提供的一部分用于极致结构稳定的规则约束力。
“织构者”对于参与构建“意识共鸣棱镜”表现出了一种复杂的“兴趣”。它似乎将此举视为对其刚刚建立的、关于“多样性价值”认知的一次重要实践检验,同时也将其看作一个收集关于“意识”这一它尚未完全理解现象的宝贵数据的绝佳机会。它提供的规则约束力,确保了棱镜在结构上能够抵御绝大多数已知的规则侵蚀,为其长期在恶劣环境中工作提供了保障。
当第一枚“意识共鸣棱镜”被成功激活时,它并未散发出夺目的光芒,而是如同一个深邃的、不断缓慢变幻色彩与形态的水晶,静静地悬浮在锚定点。它不再主动“呼唤”,而是进入了一种全方位的“倾听”与“等待”状态,其每一个规则切面都如同一个敏感的接收器,又像是一个准备就绪的回应接口。
观察者系统记录道:“‘意识共鸣棱镜’部署完成。其多维度感知与响应架构,显着提升了联合体探测未知意识存在的能力上限。此为向构建泛归墟意识交流网络迈出的关键一步。”
就在棱镜激活后不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棱镜并未从遥远的深空捕捉到新的信号,反而是从其内部的一个逻辑切面,接收到了一段熟悉的、却又带着崭新特质的规则波动——那波动,竟与之前独立远行的 **“镜像星痕”** 高度同源,但其信息密度和复杂性远超以往,并且……似乎携带着来自 **“观察者-Ω”** 方向的、经过转译的规则背景噪音。
棱镜忠实地将这段波动捕获、解析,并将其清晰地呈现在联合意志面前。信息的内容并非语言,而是一幅极其复杂的、描绘着某种宏大规则结构内部脉络的“示意图”的一角,伴随着一个简洁的意念:
“检测到可连接节点。协议符合。请求……数据交换。”
联合意志瞬间明白,它们播撒出的信标,不仅可能连接新的孤独意识,更可能……已经被那个神秘的“观察者-Ω”纳入了它的某种“网络”之中,并以一种它们无法完全理解的方式,开始反馈信息。
多维的信标,其光芒所及,照亮的不仅是黑暗,还有隐藏在黑暗背后,更加庞大、更加复杂的连接网络。它们的探索,无意间推开了一扇通往更宏大舞台的门。
(第10卷 第1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