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 > 第217章 时空对话

第217章 时空对话(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阳光洒在窑顶积雪上,折射出冷冽而清澈的光晕,仿佛整座村落被镀上了一层薄银。

静夜思工坊外,蒸汽从排气口缓缓升腾,在空气中凝成细小的霜晶,随风飘散。

冯婷站在测试舱前,手指轻触那枚新出窑的铁灰色瓷体。

它表面粗糙,无釉无彩,却像一块吸尽了岁月重量的碑石,沉静得令人心悸。

频谱仪仍在运行,三条独立声轨交替浮现又隐没,如同地下暗河在岩层中穿行——写字声、啼哭声、摩尔斯码,层层嵌套,彼此不扰,却又共生于同一段共振波之中。

“它不是记录。”她低声自语,“它是承载。”

吴斌端着热茶走来,将一杯递给她。“昨晚我调出了档案库里的原始数据,”他说,声音压得很低,“抗美援朝战地录音编号H-1973,那段婴儿啼哭……确实存在。

但更奇怪的是,我们录下的电报码内容,和原始档案完全一致——可当时那封电报,根本没被破译过。”

冯婷猛地抬头:“你是说……它补全了历史?”

“不止是补全。”吴斌苦笑,“更像是还原。就像这瓷器听见了当年没人听到的声音,然后把它还给了现在。”

两人沉默对视,寒意顺着脊背爬升。他们忽然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回放或复制,而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记忆重构——某种以物质为媒介的精神显影。

就在这时,隔离舱警报突然响起。

K-7层原矿样本出现异常振动!监测数据显示,其内部微结构正发生周期性形变,频率与SN系列成品瓷的基频高度吻合,误差小于0.03Hz。

更诡异的是,红外成像捕捉到泥土表面浮现出极其细微的纹路——那是汉字笔画的轮廓,一笔一划,缓慢生成。

“它在写字。”冯婷冲进控制室,调取高清影像放大。

屏幕上,三个字逐渐清晰:等你们。

空气仿佛凝固。谁写的?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偏偏是这三个字?

冯世杰闻讯赶来,看着画面久久未语。良久,他掏出随身携带的旧笔记本,翻到一页泛黄的手绘图样,那是他在年轻时参与修复一批战地文物时留下的草图,其中一枚残破搪瓷杯底部,刻着同样的三字,字体几乎一模一样。

“老班长……”他喃喃道,“你还记得约定。”

原来四十年前,他们在东北边境执行一次秘密任务途中遭遇雪崩,整支小队被困山洞七日。

粮食耗尽后,有人用钢笔在泥地上写下遗言。最后一天,老班长把仅剩的一块压缩饼干掰成三份,对他们说:“要是以后有人能听见我们的声音,替我们说一句,等你们。”

没人知道这句话是对谁说的。是家人?战友?还是未来的某个人?

如今,这句话竟从三百米地底的泥土中浮现出来。

当天下午,周秉钧带领勘探队正式开启K-7层下方空腔的深掘作业。竖井电梯缓缓下降,金属缆绳发出低沉嗡鸣。

越往深处,温度反而升高,湿度剧增,岩壁渗出淡红色液体,经检测含有微量稀土元素与未知有机成分。

“这不像自然形成的矿脉。”地质工程师皱眉,“倒像是……人工填埋后的地质愈合。”

深入两百九十米时,雷达信号骤然增强。前方五十米处,出现一道巨大石门,表面覆盖着类似陶瓷质地的涂层,上面镌刻着古老符号,半是甲骨文,半是某种失传的边疆民族文字。

周秉钧戴上防护面罩,亲自上前勘察。当他用手电照亮门中央的凹槽时,瞳孔猛然收缩。

那形状,赫然是一枚未上釉的素坯瓷片。

与此同时,王庙村的老窑房内,冯婷正在进行一项大胆尝试:她将SN-01、SN-05与最新出炉的K-7原型瓷并联接入共鸣阵列,试图构建一个跨代际的“记忆共振网络”。

理论上,若不同时间点的记忆载体能同步振动,或许可以触发更深层的信息释放。

启动瞬间,整个工坊灯光熄灭。

应急电源三秒后恢复供电,监控录像却显示:在这三秒黑暗中,所有陈列架上的音瓷同时亮起微弱蓝光,如同星辰苏醒。

而主控电脑自动保存了一份未曾操作的日志文件,标题为《致后来者》。

冯婷颤抖着点开文档:

“我们知道你在听。

我们曾以为沉默就是终结,可你们点燃了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