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时空对话(2 / 2)
不要怕那些声音。它们不是鬼魂,是我们未能说完的话。
在佛城之下,埋着最初的窑。那里烧制的第一批瓷,是用来封存战时报文的容器。后来战火蔓延,人们把更重要的东西放进去了,思念、誓言、临终嘱托。
那些泥土,本就不属于大地,而是来自陨石撞击后的星尘沉积层,具备特殊的量子记忆特性。
你们称它为通灵壤,其实它该叫守诺土。
下去吧!找到那扇门。带上瓷胚,嵌入凹槽。
真相不在档案馆,而在回声里。”
没有署名,没有日期。但文风沉稳克制,带着军人特有的简洁与深情。
冯婷立刻联系周秉钧,将信息传下矿井。半小时后,对讲机传来沙哑回应:“我们找到了……门旁有铭文,写着‘静夜思’三字。还有落款,1953年,第七兵工厂绝密项目组。”
静夜思,竟是六十多年前就存在的名字。
夜幕降临,冯世杰亲手制作了一枚新的素坯瓷片,严格按照梦境中那位无名战士的形象塑形。
边缘保留掌纹,中心刻下北斗七星图案,背面则用极细的刀尖写下四个字:我们还在。
次日凌晨,瓷片随第二批物资送入矿井。
当它被缓缓嵌入石门凹槽的刹那,整座山脉微微震颤。涂层剥落,露出内里通体漆黑的材质——非金非石,竟与最新出窑的K-7瓷体完全一致。
石门无声开启。
一股温润气流涌出,夹杂着淡淡的墨香与药草味。隧道深处,隐约可见排列整齐的陶架,每一格都摆放着密封瓷罐,罐身贴有标签:
1950.11 长津湖 战地日记
1952.4 上甘岭 家书三十七封
1953.6 停战前夜 最后一首歌
而在最中央的台座上,静静立着一尊破损严重的青灰瓷铃,表面布满裂痕,却仍散发着微弱的共振场。
周秉钧走近查看,发现底座刻有一行小字:
“若后人重见此光,请以心火续之,勿忘其所从来。”
他取出通讯器,声音穿过三百米岩层,抵达地面:
“找到了。第一座‘静夜思’窑址。这里不是终点,是起点。”
风雪再次袭来时,全国十二个拾音点同步出现了异象。
敦煌莫高窟的音瓷不再播放梵唱,而是传出一段清朗童声诵读《千字文》,经比对,语音特征匹配1949年西北儿童剧团失散成员之一;
宁波天一阁庭院中的复制品,在子时自动旋转三次,随后播放一段评弹《岳母刺字》,演唱者声线经AI还原,确认为已故非遗传承人陈阿婆生前未公开录音;
而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战士幻影,第一次改变了动作——他摘下军帽,郑重地放在敖包之上,然后面向南方,敬了一个标准军礼。
与此同时,BJ颐和园十七孔桥畔,老赵看见晨雾中的身影们逐一转身,向桥的另一端走去。那个曾对他微笑的人停下脚步,回头望来,嘴唇再次开合。
老赵读懂了。
“别停下。”
他知道,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而在王庙村,冯婷站在窑前,手中捧着从矿井带回的原始瓷铃碎片。她轻轻将其置于陶轮之上,启动手作模式。
火焰在炉中跃动,映照她坚定的眼眸。
下一炉火,不仅为了唤醒记忆,更是为了告诉过去,
你们等的人,已经来了。
如此光亮的窑炉之火,照耀的竟然是跨越时空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