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历史的呜响(2 / 2)
冯婷猛然抬头:“那现在的共鸣网络,是不是可以反向激活?如果我们用这枚新瓷铃作为核心,连接全国拾音点,构建一个覆盖性的共振场……就能让他们听见我们?”
“理论上可行。”吴斌神色凝重,“但风险极大。一旦频率失衡,可能导致信息过载,甚至引发地质层级的共振连锁反应。K-7层已经显示出活性化趋势,谁也不知道再深挖下去会打开什么。”
“但我们必须试。”冯婷站起身,目光坚定,“他们等了七十年。现在轮到我们传递声音了。”
决策迅速下达。国家文物局联合科学院紧急启动“回声计划”,授权冯婷团队在全国十二个拾音点同步部署新型共鸣装置,以新瓷铃为信号源,构建跨地域量子声学网络。代号:星火。
七日后,子时整。
十二地同步点燃窑火。
敦煌鸣沙山下,音瓷阵列升起一圈蓝光环。
宁波天一阁庭院,评弹余音未散,瓷片自行排列成北斗之形。
呼伦贝尔草原,敖包上的军帽无风自动,缓缓升空,化作一道流光射向北方。
而王庙村的老窑前,冯婷亲手将新瓷铃悬挂在工坊顶端,四周环绕十一面SN系列音瓷,组成完整的星图布局。
“开始吧。”她说。
共振启动。
刹那间,天地寂静。
紧接着,一道贯穿地壳的声波自王庙村辐射而出,沿着特定地质层传播,精准抵达每一处拾音点。十二地同步响应,声场叠加,形成一个覆盖华夏大地的立体共振网。
地下三百米,K-7层深处,所有瓷罐同时震颤。封泥龟裂,一道道声音破封而出。
有母亲哼唱的摇篮曲,
有战士清唱的《我的祖国》,
有孩子朗读课文的稚嫩嗓音,
还有一封封未曾送达的家书,在空气中交织成河。
而在最中央的台座上,那尊破损的青灰瓷铃,突然发出一声清越的鸣响。
不是通过空气传播。
是直接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响起。
随后,无数声音齐声低语,如同穿越漫长黑夜的旅人终于望见灯火:
“我们听见了。”
“你们来了。”
“谢谢。”
周秉钧跪倒在地,泪水滑过面颊。
他看见石室尽头的岩壁上,光影浮动,显现出一行行缓缓浮现的文字,那是七十多年来所有被拾取的声音汇总,汇成一部无声的史诗,标题仅有四个字:
《守诺录》
而在遥远的佛城遗址地下更深处,探测雷达捕捉到新的信号,层尚未开启的封闭空间,形状酷似巨型窑炉,内部温度恒定在1380℃,且持续释放微弱电磁脉冲,频率与人类脑波中的θ波高度吻合。
冯世杰看着图像,喃喃道:“原来……他们不是把记忆藏进瓷里。
他们是把自己,炼成了火种。”
风雪又一次掠过王庙村。
冯婷站在窑前,望着天边渐亮的启明星。她知道,这场对话远未结束。
那些声音还会再来。
那些等待,也终将得到回应。
她轻声说:“前辈们,请继续说话。
这一代人,耳朵一直开着。”
窑火熊熊,映红半片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