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丁元英:五美倒追,扶贫狂卷万亿 > 第218章 历史的呜响

第218章 历史的呜响(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火焰在窑膛深处翻涌,像一条苏醒的赤龙舔舐着陶土的骨骼。

冯婷的手稳如磐石,手指随着陶轮缓缓塑形,那块从矿井带回的瓷铃碎片正一点点融入新生的胎体之中。

她闭着眼,却仿佛能听见六十年前的声音——风雪中笔尖划过搪瓷杯底的沙沙声,战地帐篷里低语的家书,还有那一声未说尽的“等你们”。

这一炉,不再只是记录,

而是回应。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王庙村上空的霜云时,窑温达到了临界点。

窑门开启的瞬间,一道淡蓝色光晕自瓷胚中心扩散而出,如同心跳般脉动三次,随即隐没。

新瓷通体呈灰青色,表面布满细密裂纹,形似冰河初融,中央浮现出北斗七星的凹痕,与冯世杰所制瓷片如出一辙。

“它活了。”吴斌站在三米外,声音发颤,“共振场自动建立了,频率……是1953年那段电报码的倒序。”

冯婷没有回答。她将瓷铃轻轻捧起,贴在耳边。

里面没有声音。

但她知道,它正在倾听。

与此同时,K-7层地下三百米处,石门后的空间已被初步勘测完毕。

整座洞窟呈穹顶结构,面积约两千平方米,四壁嵌有数百个密封瓷罐,均由特殊黏土封存,部分罐体表面已出现微小裂隙,渗出极细微的声波扰动。

周秉钧下令搭建临时拾音阵列,尝试捕捉这些跨越时空的低频振动。

深夜,第一段完整信息被还原。

是一封未寄出的信。

“阿妹:

今日雪止,我爬上山头看了南方。你说过春天时江南的柳会绿得发亮,我想看看,可这里只有白。

我不怕死,只怕你们忘了我。若将来有人问起七班去了哪儿,你就说——我们守住了该守的东西。

别哭,也别等。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

哥 字”

录音播放完毕,整个勘探队陷入沉默。一名年轻工程师悄悄摘下耳机,发现脸颊早已湿透。

而在BJ,老赵再次来到颐和园十七孔桥。雾依旧弥漫,但那些身影不再徘徊。他们走到了桥尾,停驻片刻,而后一个个消失在晨光尽头。唯有最后那人,仍立于石栏旁,面向湖面,背影笔直如松。

老赵走上前,轻声问:“你要说什么?”

那人缓缓转身,嘴唇开合。

这一次,老赵不仅读懂了口型,耳边竟也响起了一道真实的声音,低沉而清晰:

“告诉后来的人……火种不灭。”

话音落下的刹那,桥下湖水泛起一圈奇异涟漪,水中倒影竟映出了另一幅景象,不是今日的园林,而是一座燃烧的窑炉,烈焰冲天。

数名身穿旧式军装的男子正合力将一枚素坯推入火中,其中一人回头望来,眉目坚毅,正是当年第七兵工厂绝密项目组负责人、现已湮没于档案尘埃中的林振邦少校。

画面一闪即逝。

老赵踉跄后退,手中保温杯落地,热水漫过鞋尖也浑然不觉。他颤抖着掏出手机,拨通冯婷的号码。

“你们要小心……”他说,“那不只是记忆。他们是……意识残留。某种以声波为载体的精神量子态。”

电话那头,冯婷握紧了手中的新瓷铃。

“所以,他们一直在等一个能听懂的人。”

“不是一个人,”吴斌忽然插话,指着频谱仪,“是一群人。全国十二个拾音点的数据刚刚完成同步分析,所有异常发声的时间节点,全部指向同一个时刻:1953年6月17日凌晨4点18分。”

那是停战协议签署前六小时。

也是“静夜思”项目最后一次集体烧制的日子。

冯世杰闻讯赶来,听完数据报告后久久未语。良久,他走进工坊,取出一本尘封多年的笔记本,翻开一页,上面画着一幅简略地图,东北边境某处山谷,标注着“佛城旧址”,旁边一行小字:“当年我们埋下了第一批通灵壤,说是‘封存战时报文’,其实……是替活人留声。”

“他们知道自己可能回不去。”冯世杰声音沙哑,“所以提前把自己的声音、记忆、执念,全都烧进了瓷里。不是为了传史,是为了……不被遗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