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深流(1 / 2)
“2050碳中和路线图”的公布,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中,在“何记”内外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资本市场反应复杂,既有赞誉其长远眼光的分析报告,也不乏质疑其短期盈利能力的尖锐声音。集团内部,更是在战略共识之下,暗藏着执行层面的巨大张力与不适。 CFO 面对巨额的前期投入预算眉头紧锁,各区域总裁则对如何在保障本地口味和运营效率的同时,完成严苛的碳减排指标感到压力重重。CEO程家明如同站在火山口,既要推动这艘巨轮转向,又要安抚船上的每一名船员。
何晓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却并未急于干预。他深知,这场关乎生存方式的深刻变革,必然伴随阵痛。他的角色,不再是事必躬亲的船长,而是把握航向的灯塔守望者。他给予程家明充分的信任和空间,只在最关键的原则问题上,如同定海神针般,给出清晰而坚定的指引。他将更多精力,投向了那幅更为宏大的“灯塔”蓝图的绘制,以及,对水面之下那些更深、更急的“暗流”的洞察。
这“暗流”,首先来自技术颠覆的加速度。
何昊从硅谷断断续续发来的邮件和信息,像一扇窗,让何晓窥见了一个正在以指数级速度演进的、近乎科幻的未来图景。何昊所在的基金,投资了一家专注于“感官数字化”的初创公司,其技术能通过可穿戴设备捕捉并量化人的味觉、嗅觉甚至“口感”的神经反馈,旨在最终实现“味道”的精准预测、个性化定制乃至虚拟传输。何昊在邮件中难掩兴奋地写道:“爸,他们不是在改良烹饪,他们是想重新定义‘吃’这个行为本身。一旦成功,厨师的手艺、食材的产地,甚至物理意义上的食物,都可能被颠覆。”
这已远超“细胞培养肉”的范畴,直指餐饮业存在的根基。何晓感到了脊背传来的寒意。他指示“未来食物实验室”立即成立专项小组,跟踪研究这类“感官数字化”技术,评估其潜在影响,并思考“何记”的应对之策。是拥抱合作,还是坚守以物理食材和人类技艺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这已不是战术选择,而是关乎“何记”灵魂的哲学抉择。
另一股更汹涌的“暗流”,则源于全球格局的深刻裂变。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全球供应链的“韧性”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一些国家以“国家安全”或“产业保护”为由,开始对关键食品原料的出口设限,对跨国投资设置更严苛的审查壁垒。“何记”精心构建的全球化网络,第一次显露出其脆弱性。某个重要市场的政策突变,就可能导致一个区域的业务陷入停滞。
这迫使何晓和程家明必须重新审视“何记”的全球化战略。是继续推进深度全球化,还是转向更强调区域自给自足的“多本土化”(Multi-local)策略?这需要极其精准的风险评估和政治智慧。何晓要求战略部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压力测试,他开始频繁约见国际关系学者和资深外交官,试图在迷雾中看清前方的航标。
然而,最让何晓感到无力乃至忧惧的“深流”,是气候变化的现实冲击,已不再是预测模型中的曲线,而是化作了餐桌前实实在在的危机。
一场席卷南亚的罕见热浪和持续干旱,导致当地香料严重减产,品质大幅下滑。这里是“何记”诸多核心调味料的关键原料产地。几乎同时,北大西洋一场强飓风,破坏了主要龙虾捕捞区的设施,导致高端海鲜供应紧张,价格飙升。这两起看似独立的事件,如同第一张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沿着“何记”错综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何记味典”的几款王牌酱料面临断供风险;多家高端门店的招牌海鲜菜品被迫下架或寻找昂贵且不稳定的替代品;采购部门焦头烂额,成本急剧上升。这不再是遥远的战略讨论,而是关乎当下业绩和声誉的生存危机。
程家明展现了强大的危机管理能力,亲自坐镇指挥,启动应急预案,全球寻源,与供应商共担风险,并通过坦诚的沟通,尽力稳定客户情绪。但所有人都明白,这绝非偶然,而是气候危机下的新常态。今天可以是香料和龙虾,明天就可能是小麦、大豆,乃至饮用水。
这场供应链危机,像一盆冰水,浇醒了仍在为“碳中和”路线图成本争论不休的董事会和管理层。 他们前所未有地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已不是“政治正确”的选项,而是企业生存的“必答题”,且答题窗口期正在迅速关闭。
何晓在紧急董事会上,没有指责,没有说教,只是展示了“未来办公室”最新绘制的“全球气候风险与‘何记’供应链脆弱点叠加图”。图上,代表风险的红色区域,与“何记”的关键节点高度重合,触目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