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权利交棒(1 / 2)
传承院的夜,总是格外沉静。樟木与旧纸混合的特有气息,包裹着百年时光的重量。何晓坐在宽大的书案后,案上摊开的,并非财务报表或战略规划,而是一本纸张泛黄、边角磨损的笔记本——父亲何雨柱早年记录菜谱和经营心得的手稿。台灯的光晕,柔和地笼罩着密密麻麻的毛笔小楷,也勾勒出何晓脸上愈发深刻的皱纹与沉淀下来的安详。窗外,维多利亚港的霓虹依旧喧嚣,但那喧嚣,似乎已隔着一层透明的屏障,不再能轻易扰动这方寸之间的宁谧。
程家明执掌“何记”帅印已近三年。这三年,他以其稳健、缜密且不乏魄力的风格,成功驾驭着这艘商业巨轮,穿越了全球经济的波动、行业竞争的暗礁,以及内部转型的阵痛。“碳中和”战略扎实推进,供应链韧性在一次次考验中得到强化,面向数字原生代的创新业务也崭露头角。财报数字稳健增长,资本市场信心充足。一切迹象表明,权力的交接是成功的,“何记”这艘大船,正沿着既定的新航向,平稳而有力地前行。
何晓的生活,也随之进入了一种新的节奏。他每周只会出现在总部顶层的董事长办公室一两次,处理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和董事会事务。更多的时间,他留在传承院,或与研究员们探讨某道濒临失传的菜肴技艺,或与来访的学者畅谈饮食文化的流变,或 siply,就是对着父亲留下的那些旧物,静静地坐上一下午。
这种“退”,并非疏离,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进”。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不再事必躬亲地耕耘每一寸土地,而是将更多精力用于观察天象、改良土壤、选育良种,为未来的丰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他的影响力,从未远离,只是从台前的发号施令,转化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场域”力量——一种由深厚阅历、战略远见和人格魅力共同构筑的、令人心安的定力。
然而,真正的“交棒”,远非权力的简单转移,它更是一场关乎情感、习惯乃至自我认同的深刻剥离。 这个过程,对于交棒者与被交棒者,都充满了不易察觉的挑战与微妙张力。
对程家明而言,最大的压力并非来自业务本身,而是那种“影子”之下的领导。尽管何晓极力放权,但这位创始人的巨大声望和无形存在,使得程家明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不可避免地会被内部外部、有意无意地与“如果是何董会怎么做”相比较。他需要不断平衡对何晓路线的继承与自身领导风格的塑造,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大胆推动变革,这种走钢丝般的拿捏,耗费着他巨大的心力。一次,在关于是否关闭某条长期亏损的传统产品线的激烈争论中,一位元老级董事下意识的一句“何董在的时候,绝不会这么干”,虽是无心,却让整个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微妙。程家明需要展现的,不仅是决策的正确性,更是超越前任阴影的、属于自己的权威与自信。
对何晓而言,放手的过程则伴随着另一种煎熬。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被强行改变的不适。几十年来,他早已习惯了在危机时刻第一时间站在指挥台前,在战略抉择时最终拍板定音。如今,他必须克制住这种本能,必须忍受看着程家明用与自己不同的方式、甚至可能在他看来并非最优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必须接受哪怕可能出现的、在他执掌时期或许可以避免的挫折。这需要极大的信任、耐心以及对抗自身“控制欲”的意志力。有时,深夜接到关于某个棘手问题的汇报电话,他拿起话筒,几乎要脱口而出具体的指令,却硬生生压下,只化为一句:“家明,你怎么看?需要我提供什么信息?我支持你的决定。” 放下电话,往往需要独自在书房静坐良久,才能平复那翻涌的情绪。
转机,发生在一个看似寻常的周末下午。
何晓在传承院整理旧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箱被遗忘在角落的资料。那是“何记”早年开拓东南亚市场时,他亲笔写下的市场分析、谈判手记乃至几次重大失败后的反思总结。纸张已然发黄,字迹却依然清晰,记录着当年的筚路蓝缕、焦灼忐忑以及绝处逢生的狂喜。
他沉浸其中,直至日落。合上最后一页时,他心中豁然开朗。他看到的,不再是自己当年的“英明神武”,而是一个年轻企业家在陌生环境中的摸索、试错、学习与成长。那些曾经以为至关重要的“正确决策”,在时间长河中不过是必然中的偶然;而那些当时痛心疾首的“失败”,如今看来,却是最宝贵的经验,塑造了后来更坚韧、更智慧的自己。
他做了一个决定。 他请人将这箱资料仔细扫描、整理,然后带着电子版,去了程家明的办公室。没有预约,没有寒暄。
“家明,忙吗?”何晓推门进去,手里拿着一个U盘。
程家明有些意外,连忙起身:“何董,您怎么来了?快请坐。”
何晓摆摆手,将U盘放在桌上,语气平和:“这里头,是‘何记’最早进南洋时,我踩过的坑、犯过的错,还有当时的一些胡思乱想。不成系统,你看看,当个故事会,或许有点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