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深流静渡(1 / 2)
传承院的榕树在华灯初上的港岛夜色中,舒展着百年静默的荫蔽。何晓坐在院中的石凳上,面前是一杯已微凉的清茶,手边摊开着父亲何雨柱早年手绘的、墨迹已有些晕染的《本味纲目》残稿。远处中环的摩天楼群流光溢金,勾勒出“何记”商业帝国的巍峨轮廓,而此间小院,却仿佛时间凝滞,只余风声、茶香与故纸的微息。
程家明领导下的“何记”,已然驶入了平稳而开阔的航道。财报季季飘红,市场扩张有条不紊,“碳中和”战略虽投入巨大,却也赢得了ESG投资者的青睐,品牌价值稳居行业鳌头。表面看来,帝国鼎盛,江山稳固。何晓每日阅读经手的文件,已多是程式化的汇报与凯旋的捷报。他像一位功成身退的老帅,检阅着麾下将士攻城略地的战报,欣慰之余,那深植于骨髓的警觉,却让他从这片繁华盛景之下,听到了更深层、更缓慢,却也更具颠覆性的暗流涌动之声。
这暗流,并非来自具体的商业对手或突发危机,而是源于时代板块的悄然位移,是范式革命前沉闷的地壳挤压之声。
其一,是“意义”的消解与重构。
何昊从硅谷传来的信息,已从具体的技术突破,转向了对未来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性探讨。他参与的一个前沿论坛,主题是“后稀缺时代的饮食:功能化、娱乐化还是仪式化?”。讨论的焦点是,当合成生物学能精准提供所有必需营养,当虚拟现实能模拟任何极致味觉体验,当可持续成为生存的绝对前提,那么,“吃饭”这一延续万年的行为,其核心意义将是什么?是为了生存?为了享乐?还是为了社交与文化的认同?如果“何记”赖以生存的“锅气”、“匠心”、“人情味”所依附的物理实体和社交场景被从根本上解构,帝国的基石又将立于何处?
何晓让“未来办公室”整理了一份名为《饮食的终极之问》的内参,没有结论,只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设问。他将其印发给核心管理层,要求每个人闭门沉思,不做汇报,只写心得。
其二,是“系统”的脆弱性叠加。
“何记”引以为傲的全球韧性供应链,在接踵而至的局部气候异常、地缘摩擦和贸易新规的叠加冲击下,开始显露出疲态。不再是单一食材的短缺,而是多种关键原物料价格联动飙升、物流时效普遍延迟、合规成本急剧增加的“系统性紧绷”。采购总监的月度报告,充满了“创历史新高”、“前所未有”、“不确定性加剧”的字眼。这不再是靠几个“应急预案”或“备用供应商”就能化解的战术困境,而是全球化黄金时代落幕后的“新常态”,考验的是企业深层次的“抗压体质”和“敏捷重构”能力。
程家明团队疲于奔命,四处救火。何晓看着简报,想起父亲笔记页边的那句“穷则变,变则通”。如今的“穷”,已非一隅之困,而是全局之“窘”。
其三,是“代际”的价值断层。
集团内部一项不公开的调研显示,“Z世代”员工对“何记”“百年老店”的荣耀感远低于前辈,他们对工作的期待,更侧重于个人成长、工作生活平衡、社会价值实现及技术赋能的体验。一次新员工座谈会上,一位年轻的数据分析师直言不讳:“为什么我们还在用这么传统的流程处理供应链数据?如果让我用AI算法优化,效率能提升300%,但现有系统像一堵墙。” 而一位资深区域总则在私下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受不了委屈,加不了班,却总想着改变世界。” 这种价值观与工作方式的摩擦,非对抗性,却如滴水穿石,悄然侵蚀着组织的凝聚力与创新活力。
面对这三股“深流”,何晓意识到,任何具体的战术调整都如同杯水车薪。 需要的是一场静水流深的“体质革命”,是对企业“操作系统”的根本性升级。他将这场变革,命名为“深流静渡”。
1. 启动“意义重塑”工程:从“餐饮集团”到“饮食生活创新平台”
何晓亲自指导品牌战略部,启动了一场为期一年的、全集团范围内的“何记为何而存在?”大讨论。他要求抛开现有业务和财务数据,回归本源,思考“何记”在未来社会中的独特价值。
? 成立“未来场景实验室”,邀请科幻作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何记”的产品经理、厨师、营销人员一起,构思2035年、2050年的饮食生活图景。
? 尝试推出“何记生活提案所”,不再仅仅销售菜品,而是提供基于饮食的“健康管理方案”、“家庭社交增强方案”、“文化体验方案”,将价值主张从“美味”升级为“美好生活赋能”。
2. 推动“组织进化”实验:构建“韧性网状组织”
何晓说服董事会,批准在一个新收购的海外健康食品品牌进行“网状组织”试点。
? 去中心化决策:打破部门墙,组成跨职能的“任务部落”,围绕具体项目(如开发一款针对特定健康需求的新品)自主运作,拥有决策权和资源调配权。
? 平台化赋能:集团总部转型为“平台”,提供数据、技术、资本、品牌等公共资源支持,扮演“投资人”和“基础设施提供商”角色,而非“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