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 > 第171章 星星之火

第171章 星星之火(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何晓看完整个作品和讨论记录,沉默了许久。然后,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他不仅批准了这件作品在“传承院”限定展出,还亲自为展览写了前言。在前言中,他写道:

“‘何记’的味道,不仅来自厨师的技艺,更来自阳光、水土、生灵,以及漫长旅程中无数人的劳作。这份‘旅程’,有美好,也有其重量。直视这份重量,不是揭短,是担当。只有了解来处,才能敬畏所得,也才能找到通往更可持续未来的路。真正的强大,是敢于呈现完整。”

展出后,意料之外的“负面”没有出现,反而吸引了大量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高端客户、意见领袖和学界人士。他们赞赏“何记”的坦诚与远见,认为这体现了顶级企业应有的格局与责任感。这次“不务正业”的艺术项目,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何记”践行“深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佳宣言,其带来的品牌增值,远超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活动。这簇“新火”,名为“坦诚与远见”。

第三个火花,也是最亮的一簇,燃起于大洋彼岸的一次“叛逆的共鸣”。

何昊在硅谷的那家聚焦食品科技的风险投资基金,工作得风生水起,接触着最前沿的技术和最大胆的想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心中一种莫名的空洞感却越来越强。他发现自己和同事们热衷于讨论技术的颠覆性、市场的规模、退出的回报,却越来越少触及“食物”最本真的意义——它带来的愉悦、温暖和连接。

一次,基金考察一个“全营养代餐”项目,创始人激情洋溢地宣称其产品将“终结烹饪的麻烦与不精确”。何昊在品尝那杯味道寡淡、口感如粉的“未来食物”时,脑海中浮现的,却是童年时父亲在厨房为他炒的那碗油光锃亮、镬气十足的蛋炒饭,是全家围坐时母亲夹到他碗里的那块软烂入味的红烧肉。那种温暖的、带着烟火气的幸福感,是任何精确的营养素配方都无法替代的。

他冲动地给父亲何晓写了一封长邮件,没有谈论任何具体项目,而是倾诉了自己的困惑:科技真的应该致力于“替代”一顿充满人情味的饭吗?效率和解放的尽头,会不会是情感的荒漠?如果吃饭变成了纯粹的功能性任务,我们失去的会是什么?

何晓收到邮件时,已是香港的深夜。他没有立刻回复,而是反复读了几遍。然后,他起身泡了一壶浓茶,坐在窗前,直到天际泛白。

第二天,他给儿子回了信,同样很长,但语气平静而深邃:

“昊儿,你能思考这些问题,爸很高兴,甚至比看到你做成一个大项目还高兴。”

“技术是河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关键不在于河水的流向,而在于撑船的人,心中是否知道要去往何方。”

“硅谷看到的,是河的流速与力量,想的是如何造更快的船。这很重要。但咱们‘何记’,要守住的,是那个‘彼岸’——那个让人吃了心里踏实、身上暖和、愿意和身边的人分享的‘彼岸’。”

“你的困惑,不是技术的失败,是你的根在提醒你。别丢掉这困惑。也许你的使命,不是去造最快的船,而是去找到让技术之河,能流向我们心中那个温暖彼岸的航道。”

这封信,没有给出答案,却为何昊打开了一扇新的思考之门。他开始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意识地寻找那些不仅追求效率、更关注情感体验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尝试在冰冷的科技逻辑中,注入人文的温度。他甚至在一次内部讨论中,引用了父亲关于“彼岸”的比喻,让他的美国同事感到既新鲜又深思。这簇跨越太平洋的“新火”,名为“根的召唤与融合”。

三簇“新火”,在不同的角落,以不同的方式,悄然点燃。 它们或许微弱,却充满了勃勃生机。何晓没有急于将它们纳入某种宏大的战略规划,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园丁,为其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静待其自然生长。他越发确信,真正的传承与创新,往往发生于边缘地带,源于对本质问题的重新追问,成于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与融合。他所要做的,不是设计未来,而是创造一个能让“新火”自然萌发、并有机会形成燎原之势的“生态”。

夜色深沉,何晓站在传承院的露台上,手中端着一杯清茶。远处的都市霓虹依旧,但他心中看到的,却是那几簇在寂静中燃烧的、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星火。他知道,“何记”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它正由新一代的探索者,以他无法完全预料的方式,续写着新的篇章。而他的使命,就是守护好这片“夜空”,让星光,得以自由地闪耀。

新火已燃,其光虽微,其脉绵长。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