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远航路(1 / 2)
传承院的露台,成了何晓最常驻足的地方。香港的四季并不分明,但海风的气息、云层的厚度、以及远处航船依稀的汽笛声,却无声地标记着时光的流逝。何晓站在这里,目光常常越过眼前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投向水天一线的远方。那里,是“何记”已然驶入的、更加浩瀚也更为莫测的“深蓝海域”。
程家明执掌“何记”的第三个年头,集团的航程进入了一种新的“常态”。这不是风平浪静的停滞,而是巨轮在全速航行中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程家明以其稳健而敏锐的舵手之姿,已完全赢得了董事会、管理层和资本市场的信任。他主导的“深流静渡”战略成效显着:供应链韧性在一次次区域性动荡中得到锤炼;“碳中和”路线图下的绿色技术投入开始显现出降本增效与品牌溢价的双重回报;面向Z世代的“何味”等创新业务,在经历初期的摸索后,找到了品牌调性与商业模式的平衡点,实现了健康增长。
何晓的角色,也随之愈发清晰而超然。他彻底从日常运营中抽身,甚至连战略务虚会,也更多是以“首席顾问”而非“董事长”的身份出席,提供的是基于深厚阅历和跨时空视角的“镜鉴”,而非具体指令。他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两件看似“务虚”,却关乎“何记”终极命运的大事上:一是“何记”价值体系与历史资产的系统性梳理与传承;二是为“后程家明时代”乃至更遥远的未来,布设人才与制度的“暗线”。
1. “何记文库”:从商业传奇到文明切片
在何晓的亲自推动下,“何记传承院”启动了一项浩大的“何记文库”数字化工程。目标不仅是保存史料,更是将“何记”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轨迹,置于中国乃至全球现代化、商业文明演进的大背景下,进行学术级的梳理与研究。工程包括:
? 全量档案数字化:将创业初期的手写账本、合同、信函、老照片、乃至内部通讯记录,进行高精度扫描和文本识别,建立可检索的云端数据库。
? 口述历史抢救:组建专业团队,全球寻访与“何记”发展相关的亲历者(包括已退休的元老、早期供应商、老街坊乃至曾经的竞争对手),录制影像资料,形成立体化的历史记忆。
? 设立“何记学研究”基金:资助高校及独立学者,从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饮食文化等角度,对“何记”案例进行深度研究,产出学术着作。何晓希望,“何记”不仅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案例,更能成为研究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家族企业传承、饮食文化变迁的“活标本”。
2. “未来领袖图谱”:超越血缘的传承网络
何晓深知,企业的永续发展,不能依赖于某位“天降伟人”,而必须依靠一个能自我更新、自我纠错的“人才生态系统”。他启动了一项高度机密的“未来领袖图谱”计划。
? 全球扫描与追踪:委托顶级猎头和商业情报机构,在不惊动本人的前提下,持续追踪全球范围内,在餐饮、食品科技、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品牌营销、组织发展等领域的顶尖华裔人才及对中国市场有深刻理解的外籍专家,建立动态人才库。
? “非正式”接触与浸润:通过学术论坛、行业峰会、慈善活动等中性平台,何晓有选择地与图谱中的潜力人物进行深度交流,不谈职位,只论趋势,观察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心性。
? “创源计划”:在“何记”体系内,设立一个独立运作、高度保密的风险投资与孵化器,由何晓的家族基金主导。该计划不直接服务于“何记”现有业务,而是专注于投资那些能重塑未来饮食生态的早期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何晓的深层目的,是借此与最具颠覆性思维的创业者建立连接,为“何记”的未来储备战略合作伙伴乃至潜在的领军者。他将此视为播种“未来的种子”,至于哪颗种子会发芽,何时发芽,交由时间。
然而,就在何晓致力于为“何记”铺设跨越世纪的轨道时,一场源自最宏观层面的、席卷全球的“价值重构”浪潮,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拍打着“何记”这艘巨轮的船舷。
后疫情时代,叠加地缘政治紧张与气候危机加剧,全球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裂变。一股强大的“本土意识”和“价值回归”潮流,在各主要市场兴起。消费者不再盲目崇拜全球化品牌,转而更加青睐具有本地文化特色、价值观鲜明、在社会与环境议题上立场坚定的品牌。
这股浪潮,对“何记”这样深度全球化的企业,构成了双重挑战:一方面,在其海外市场,“何记”需要更加深入地本地化,证明自己不是“外来者”,而是社区价值的贡献者;另一方面,在其大本营和中国市场,“何记”需要回应新一代消费者对“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的全新期待,证明自己不仅是商业成功的典范,更是国家崛起背景下、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价值标杆”。
这一挑战,具体化为两个几乎同时发生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