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开局被撵之傻柱觉醒 > 第172章 远航路

第172章 远航路(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 事件一: 在“何记”重点经营的欧洲某国,一部由本土小众纪录片团队拍摄的影片引发热议。影片以批判视角审视全球化餐饮连锁对本地传统美食生态的冲击,其中“何记”作为亚洲餐饮巨头的代表,其标准化运营模式和对本地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被描述为对本地饮食多样性的潜在威胁。虽然影片观点偏激,却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不少本土文化保护者的共鸣。

? 事件二: 在国内,一场关于“新时代中国品牌应有怎样的全球担当”的大讨论中,有舆论点名“何记”,质疑其海外扩张是否真正传递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髓,还是为了迎合市场进行了过度改良,丧失了“魂”?并期望“何记”能在全球讲述中国故事方面,承担起与其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使命。

这两股来自不同方向、却同样尖锐的声浪,将“何记”推向了“全球化”与“本土化”、“商业成功”与“价值引领”的十字路口。传统的公关话术和商业策略,在这种涉及文化认同和价值判断的深层议题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程家明团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应对?是强硬扞卫全球化模式的效率优势,还是放低姿态迎合本土情绪?是强调商业属性回避敏感议题,还是主动拥抱更高的价值期待?

关键时刻,何晓再次从“守望者”的位置上,发出了清晰而坚定的信号。 他没有给出具体方案,而是向全集团分享了一篇他重读父亲何雨柱早期笔记后的感悟。笔记中,何雨柱写道:“做吃食生意,舌头是官,良心是秤。味道可以随乡入俗,但用料实在、待人诚恳的根子不能丢。客人吃得放心、舒心,比啥招牌都亮。”

在此基础上,何晓加上了自己的思考:“‘何记’的全球化,不是要去征服谁的餐桌,而是邀请世界各地的朋友,来品尝我们中国的好味道,体会这味道背后的待客之道和生活哲学。我们的‘本土化’,不是伪装成别人,而是带着我们的诚意和手艺,去别人的地方,当好邻居,做好饭菜。真正的强大,是自信地做自己,同时真诚地尊重他人。”

这番“根子与叶子”的比喻,为“何记”的应对定下了基调:坚守核心价值,开放拥抱多元。

程家明心领神会,迅速调整策略:

? 在海外,启动“社区共生2.0”计划,加大本地食材采购比例,资助本土饮食文化保护项目,邀请本地厨师参与菜品创新,将部分海外子公司CEO职位本土化,并发布多语言版《何记可持续发展与本地贡献报告》,用行动证明“何记”是“社区的建设者,而非掠夺者”。

? 在国内及全球,高调推出“知味中国”系列文化项目,与国家级文化机构合作,通过纪录片、美食巡展、大师工作坊等形式,系统深入地展示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哲学内涵,明确将“何记”定位为“中华饮食文化现代化的探索者与传播者”。

这一系列举措,超越了商业博弈的层面,上升到了价值对话和文化交流的高度。虽然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但展现了“何记”的格局与诚意,赢得了主流舆论的尊重,也为其全球化征程注入了更深厚、更可持续的软实力。

经此一役,何晓更加确信,未来的商业竞争,将是价值网络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企业能否长青,不仅取决于其商业模式的效率,更取决于其能否与更广泛的社会价值产生共鸣,能否在更大的生态系统中找到互利共生的位置。

夜色中的传承院,何晓收到了一封来自何昊的邮件。 邮件附件,是一份何昊为其所在基金撰写的、关于“情感科技与未来饮食体验”的投资备忘录草稿。其中,何昊出人意料地大量引用了“何记”近期在文化价值层面的举措,认为“在算法支配效率的时代,能提供稳定情感连接和文化认同的‘价值锚点’,将是未来品牌最深的护城河”。

何晓仔细读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回复很简单:“备忘录已阅,思考有见地。根深方能叶茂,心静才可观潮。保重身体。”

他放下手机,再次望向远方。海天相接之处,星光与航船的灯火交织在一起,难以分辨。

“何记”这艘船,已经驶入了无法回头的深蓝。前方,有未知的风暴,也有崭新的彼岸。舵盘,紧握在程家明这一代人的手中。而何晓自己,则像一座逐渐融入海岸线的古老灯塔,光芒或许不再耀眼,却以其恒久的存在,为航船标示着归家的方向与出发的初心。

远航,仍在继续。故事,未有终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