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衙役凌云志 > 第246章 武成殿廷议盐政 凌学士三策安邦

第246章 武成殿廷议盐政 凌学士三策安邦(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翌日,武成殿大朝会如期举行。因盐商罢市风潮愈演愈烈,关乎国计民生,此次朝会规模甚大,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员皆需参朝,殿内班次林立,气氛凝重。

然殿中多数官员,或本身即为盐业受益者,或与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与此事并无直接利害关系,故多持明哲保身之态,缄口不言,静观其变。

然政事堂诸位相公作为百官之首,却无法保持沉默。汪若海汪阁老率先出班,持笏奏道:“启奏陛下、圣母。盐商罢市,关乎民食与国税,亟需安抚。臣以为,当速派观风使前往两淮、河东等盐区,宣示朝廷德意,严惩一二蠹吏,以安众商之心。待市面平息,再图缓缓整顿。”

话音未落,彦文杰彦阁老即刻出列反驳,全然不见前番合力对付凌云时的“同心同德”:“汪相此言,未免姑息养奸!盐商聚众罢市,胁迫朝廷,此风断不可长!依臣之见,当立即由御史台、刑部、大理寺组成三司推事,严查为首滋事、煽动罢市之奸商,从重治罪,以儆效尤!如此,方可彰显朝廷威仪,杜绝后患!”

汪阁老冷笑:“严刑峻法,只会激化矛盾!若逼得盐商彻底离心,私盐泛滥,国税大亏,彦相可能负责?”

彦阁老反唇相讥:“一味怀柔,只会助长其嚣张气焰!今日敢罢市,明日就敢做甚?此例一开,国将不国!”

两位宰执于御前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殿内气氛愈发紧张,却于实际问题毫无裨益。

正当此时,一人排众而出,声清而气朗:“臣弘文馆直学士凌云有奏!”

众臣目光霎时聚焦。汪、彦二相亦暂停争执,冷眼睨之,齐声呵斥:“朝堂之上,相公议政,岂容尔小小学士插言?退下!”

凌云不慌不忙,躬身揖礼,从容道:“非是下官妄言。乃圣母皇太后特旨,命臣与会,以备咨询。” 此言一出,二相顿时语塞,面色难看,只得悻悻然不再言语。太后珠帘之后,并无异议,显是默许。

吏部尚书崔彦昭见状,出言圆场,问道:“既如此,凌学士有何高见,不妨直言。”

凌云先谦道:“崔尚书谬赞,下官岂敢称高见。” 旋即话锋一转,直指核心:“下官只是疑惑,敢问汪相、彦相,于此次盐商罢市之起因、细节、诉求,究竟知悉多少?若不明就里,便空谈‘怀柔’或‘镇压’,岂非如盲人扪烛,徒劳无功?”

他不等二相反驳,续道:“据臣所知,此番风波,根源在于盐业产销,权责不清,利弊壅塞。各地盐商,散如一盘沙,无有代表,遇有不公,申诉无门,唯有聚众请愿,乃至行此罢市下策。故臣之浅见,当务之急,非镇压,亦非空言安抚,乃在于疏通二字!宜速成立一半官半民之‘盐业总社’,由各大盐区推举德高望重、家底殷实之盐商代表入驻京师,与户部度支司、盐铁转运司定期议事,共商引额分配、盐价核定、运输章程等。如此,下情得以上达,政令得以畅通,纷争自可消弭于萌芽!”

话音刚落,便有御史出列质疑:“凌学士此议,岂非培植民间势力,与官府分庭抗礼?若其借机坐大,尾大不掉,如之奈何?”

凌云慨然反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朝廷煌煌天威,难道还惧怕一群手无寸铁、仰仗盐引为生的商人?设立会所,正在于将其纳入规制,便于管理引导,正是强干弱枝之策!莫非任其散漫民间,动辄聚众闹事,反倒更利于朝廷管束不成?”

盐铁转运使闻言,若有所思,出班奏道:“凌学士之言,不无道理。设立盐商代表议事之制,或可一试。具体章程,容臣与户部详议后上呈。”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