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衙役凌云志 > 第246章 武成殿廷议盐政 凌学士三策安邦

第246章 武成殿廷议盐政 凌学士三策安邦(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

就在众人以为此事暂告一段落时,凌云忽似想起什么,奏道:“臣方才想起,圣母另有口谕,请诸位相公、相关有司大臣,移步紫宸殿偏殿议事。”

众臣虽感突兀,但闻是太后旨意,便依序前往紫宸殿。

偏殿内,慈圣皇太后已于珠帘后端坐。待众臣礼毕,太后开口道:“凌卿,可将你方才未尽之言,于此详陈。”

“臣遵旨。”凌云揖礼,从容不迫,抛出早已思虑成熟的三条建议:

“其一,疏理旧债,分年纳课。 以往盐商占阄、守支积弊甚深,许多盐商手握旧引,却多年支不到盐,血本无归,此乃怨气之源。请朝廷明旨,承认旧引有效,由盐铁转运司统筹,根据各盐场产量,制定章程,分三到五年,逐步兑付旧引盐额。期间,旧引可抵缴部分新引课税。此谓‘分期偿还’,予盐商以喘息之机,显朝廷守信之诚。

其二,划区承销,总其大纲。 借鉴漕运‘纲法’,将全国盐区划分为若干承销区域。由‘盐业总社’推举或由朝廷指定家业雄厚、信誉卓着之大盐商为‘纲首’,总揽该区盐斤运输销售。其余中小盐商可认股加入,或从纲首处分销。纲首对朝廷负责,保证课税足额,稳定盐价。此谓‘总分经销’,可减少中间盘剥,降低流通之费,使盐价得平,私盐得抑。

其三,明定盐价,官督商销。 各区域盐价,由度支司、转运司会同该区纲首,根据产地成本、运输费用、合理利润及国税额度共同议定,报朝廷核准后张榜公布,严禁随意抬压。朝廷派巡盐御史严密监察。此谓‘官督商销’,兼顾国课与民食。”

此三策,融合了后世诸多经济智慧,在此刻的唐廷,显得尤为新颖且系统。凌云娓娓道来,殿内诸公,包括汪、彦二相,虽面色各异,然细细思之,却觉此乃目前打破僵局、切实可行之方略,竟一时无人出言反驳,算是默许。

太后见状,微微颔首,显然甚是满意,遂下谕:“凌卿所陈三事,颇中肯綮。便依此意,由户部、盐铁转运司会同政事堂,细化章程,尽快推行。”

盐政大事初定,凌云忽又奏道:“圣母,臣尚有一议。此番风波,起因于郎报泄露案情,致群情汹涌。为防此类事件重演,臣请于中书省下设一‘郎报详正官’,专司审核郎报内容,凡涉重大敏感之事,未经核准,不得刊载。”

太后问道:“卿以为何人可任此职?”

凌云目光扫过班列,落于东阁大学士陈希烈身上,奏道:“陈阁老持重敦厚,学识渊博,堪当此任。”

陈邦国一听,此职看似清要,实为文牍琐碎之役,且易得罪各方,岂是宰相所为?忙不迭出班推辞:“臣谢凌学士举荐!然臣老迈,恐难胜任此需精详敏锐之职。臣观凌学士身为中书舍人,掌管文书制诰,正是郎报之源,由凌学士兼领此‘详正’之事,名正言顺,事半功倍!”

太后见凌云方才献策有功,正欲示恩,且觉陈希烈之言有理,便顺势下谕:“陈卿所言甚是。便着凌云以中书舍人本职,兼领‘郎报详正事’,用心当值,勿负朕望。”

凌云即刻躬身领旨:“臣,谢恩!”

一场席卷京师的盐政风波,竟在凌云连番操作下,初步落定。而凌云本人,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在盐务革新中的地位,更意外获得了一个能够直接影响舆论风向的关键职位——郎报详正事。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