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05章 漠北西征埋忠骨 青史留名河南王(1 / 1)
平定江南的捷报尚未在大都城头飘远,阿术的征鞍已转向漠北。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春,这位功勋卓着的名将再度受命出征,率三万精骑征讨叛王昔剌木。铁骑踏碎贺兰山缺的积雪,军旗卷过阴山南麓的牧草,谁曾想这竟是他最后一程征途。
是年七月,大军行至哈剌霍州(今新疆境内)。漠西的风沙较中原尤为酷烈,白日里烈日炙烤着戈壁,夜间寒气却直透铁甲。在这片瀚海阑干百丈冰的苦寒之地,常年征战积劳的阿术忽然病倒。起初只是寒热交作,随军太医以柴胡汤调治,不料三日后竟转为沉疴,高热不退。
这夜星垂平野,中军大帐内烛影摇红。阿术强撑病体倚在榻上,对环立榻前的诸将叹道:昔者鄂州之役,吾随先帅忽必烈强渡长江,宋人舟师蔽江而来,吾等以牛皮蒙舰,夜半火攻破敌......话音未落便是一阵剧咳,斑白鬓角渗出冷汗。众将皆垂首掩面,不忍睹这位百战名将病骨支离的模样。
八月望日,阿术自知大限将至,召宣慰使按竺迩、万户帖木儿等心腹至榻前。帐外朔风卷起战旗猎猎作响,他目光扫过众人,声若游丝却字字清晰:吾自十七岁从征大理,历宪宗、世祖两朝,大小二百余战,未尝有负大汗厚恩。今虽病笃,然心系三事:一忧昔剌木未平,二虑江淮水师未固,三惧诸将轻敌躁进......说着突然攥住按竺迩手腕,尔等当谨记,用兵之道,譬如猎豹,静若处子,动若雷霆。
帐中烛火倏然一跳,这位刚过知天命之年的统帅缓缓阖目,握着虎符的手垂落榻边。时年五十有四,恰是三十七年戎马生涯的终章。
噩耗传至大都,正值世祖忽必烈在香殿审理征日战事。闻报掷笔于案,默然良久方对群臣叹道:朕失一臂矣!昔者伯颜善谋,阿术善战,今二人皆去,如折双翼。追封河南王,谥武宣,又特旨命画师绘其像悬于武成王庙。次年春,再加赠推诚宣力保大功臣、上柱国,改谥武定,配享太庙。
史官在青册上这样记载这位传奇将领:沉几有智略,临阵勇决,气盖万人。其中尤见其远见者,当属至元六年(1269年)围攻襄阳时。当时诸将多主张强攻,独阿术建言:水战之利,宋人所恃。宜造战船,习水军。遂与刘整在汉水之滨督造战船五千,训练水卒七万,首创元军水陆协同战法。后来在丁家洲之战中,他更指挥舰船顺流而下,大破宋将孙虎臣的水军,为最终平定江南奠定胜局。
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当灵柩南归时,途经他昔日大破张世杰的焦山江面,沿岸军民望舟哭祭者不绝于道。有老兵抚着江岸战船呜咽:自公去后,谁复能驾铁舰破长风?
这位生于漠北草原,成名于江淮水乡,终老于西域戈壁的名将,最终长眠在他用三十七年光阴守护的辽阔疆域。其墓前石人马至今犹存,仿佛仍在守望这片他为之奋战终身的山河。而《元史·阿术传》结尾那句虽古名将无以过之的评语,或许正是历史对这位兼通水陆的军事奇才最公允的注脚。1801.史天泽史天泽(1202年——1275年),字润浦,河北永清人。善骑射,勇力绝人。器量涵弘,识虑明哲,根于天性。未尝自矜其能,临大事,论大政,夷大难,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要以竭忠徇国,尊主庇民为心。公亮有大节,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其元勋硕德,柱石四朝,师表百群,诚为社稷天臣,善始令终,论功比美唐朝郭子仪,诚无愧于古人。享年七十四,追赠镇阳王,谥号“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