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历史奇人传 > 第9802章 经营关中施仁政 鄂州军前救儒生

第9802章 经营关中施仁政 鄂州军前救儒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元宪宗四年(1254年),关中大地正值春荒。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城外的官道上,一辆简朴的马车在护卫的簇拥下缓缓前行。车内坐着一位年方二十余岁的青年官员,面容清瘦,双目炯炯有神,正是新受命的京兆宣抚使廉希宪。

马车行至渭水河畔,忽见前方黑压压跪着一群百姓,个个衣衫褴褛,面有饥色。廉希宪急忙下车询问,一位白发老翁颤巍巍地说道:“廉公有所不知,去年关中歉收,城中李员外却仍以五分息放贷,小老儿的十亩薄田,就这么被他强占了去啊!”

廉希宪双眉紧蹙,他深知京兆地方乃控制陇蜀的战略要冲,诸王封地林立,羌戎杂居,素称难治。然而眼前百姓的苦难,仍远超他的想象。

“老丈请起,”廉希宪扶起老人,声音坚定,“此事,我定会还大家一个公道。”

当夜,宣抚使衙署内灯火通明。廉希宪召来幕僚,仔细查阅了近年的赋税记录与借贷契约。

“五分息?这简直是明抢!”他拍案而起,“传我命令,即日起,所有借贷,只准收取本息,违令者严惩不贷!”

命令甫下,关中震动。数日内,十余家豪商联名求见,为首的李员外身着锦袍,语气倨傲:“廉公此举,恐怕不妥吧?借贷取息,天经地义。若断了此例,今后谁还敢放贷济急?”

廉希宪不慌不忙,命人取来《唐律疏议》,指着其中一条道:“律法明载:凡取息过本,或利上滚利,皆为不法。诸位难道要公然违抗律法不成?”

豪商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这时,衙门外传来阵阵喧哗,原来是数百百姓闻讯赶来,高呼“廉公青天”。李员外等人见势不妙,只得悻悻告退。

这场较量,让廉希宪在京兆站稳了脚跟。但他深知,抑制豪强不过是治标之策,若要长治久安,还需从根本上着手。

一日,他微服出访,来到城西的一处庄园。只见数十名文士模样的人正在田间劳作,个个手脚笨拙,监工在一旁厉声呵斥。

“这些都是什么人?”廉希宪问一旁的老人。

“唉,都是些读书人。前些年战乱被掳,如今都成了奴仆。可惜了一肚子学问啊!”

廉希宪心中一动。他走上前去,与一位年长的儒生交谈起来。那人起初畏缩不敢言,见廉希宪态度诚恳,才叹道:“在下本是鄂州举子,蒙古大军破城时被俘,至此已五年矣。”言罢,泪如雨下。

回到衙署,廉希宪立即起草文书,下令释放所有沦为奴仆的儒士,使其恢复良民身份。此举遭到不少权贵反对,甚至有位宗王亲自前来质问:“这些书生手无缚鸡之力,放了他们,谁来做工?”

廉希宪正色答道:“王爷可曾想过,治理天下,终究要靠读书人。昔年太祖皇帝(成吉思汗)身边就有耶律楚材这样的贤臣。如今我们要安定关中,岂能没有士人辅佐?”

宗王语塞,拂袖而去。

释放儒士的消息传开,京兆震动。短短一月内,三百余名儒生重获自由。但廉希宪的抱负不止于此。他认为,既要用人,就当养人。于是他修书一封,派人快马送往漠北,呈递给正在和林驻跸的忽必烈。

信中,他极力推荐大儒许衡来京兆主持学政:“臣闻治国之道,在于得人;得人之道,在于养士。今关中初定,宜兴学养士,以图久安...”

忽必烈接到书信,欣然准奏。不久,许衡奉旨抵达京兆。廉希宪亲自出城相迎,二人一见如故。

“京兆学校,就托付给先生了。”廉希宪握着许衡的手说。

许衡感慨道:“廉公以藩府之尊,而留心斯文,此诚天下士子之幸也!”

在廉希宪的支持下,许衡重整校舍,广招生徒,亲自讲授儒家经典。关中学风,为之一振。那些被释的儒生,大多进入学校继续研读。不久,京兆街头,又见青衫学子捧书诵读的身影;学堂之内,再闻朗朗读书声。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宪宗九年(1259年)。此时的忽必烈已受命统领东路军,大举南下攻宋。廉希宪作为幕僚重臣,随军出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