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双(1 / 1)
夜色深沉,城市的霓虹无法照亮所有角落,正如再精密的医疗仪器也无法扫描出人心的全部脉络。
沈延清没有回家。那个空旷的、只有冰冷器械和医学书籍的公寓,此刻无法给他提供任何慰藉,反而会放大孤独和压力。他将车开到了江边。摇下车窗,带着水汽的凉风灌入,稍微驱散了车厢内的沉闷。他需要理清思路。
高逸,或者说“穹顶”组织,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要他这个人,以及他身上所承载的、源自父亲沈巍山的“天赋”和可能的知识遗产。他们用的手段是威逼利诱,筹码是父亲的名誉和林夕的安全。
警方介入,暂时逼退了他们,但也意味着“穹顶”后续的行动会更加隐蔽和难以防范。他们像潜伏在暗处的猎手,耐心等待着下一个机会。被动防御,只会让自己和林夕始终处于危险之中。
沈延清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方向盘。他想起父亲笔记最后一页那触目惊心的警告——“小心‘他们’”。父亲当年,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在“普罗米修斯计划”的光环与风险中挣扎,最终却被反噬?
他必须了解父亲当年究竟遭遇了什么。“穹顶”组织与当年的“普罗米修斯计划”到底是什么关系?是继承?是改造?还是……别的?蓝皮书是关键,但它记录的内容过于隐晦,且止于悲剧发生前。他需要更直接的、来自那个时代的线索。
他拿出手机,翻找着通讯录。名单很长,但大多是与当前医学界相关的同行、学生。他的手指在一个名字上停顿下来——韩博明。
韩博明,比他年长十几岁,曾是父亲沈巍山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也是“普罗米修斯计划”核心团队的成员之一。在计划中止,父亲出事之后,韩博明很快便离开了国内医学界的主流视野,据说后来去了海外某家研究机构,联系逐渐中断。
上一次联系,还是三年前,韩博明回国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两人简短地见过一面。彼时,韩博明言语间对过往讳莫如深,只感慨“时也命也”,便匆匆别过。
他是极少数可能了解内情,并且或许愿意透露一些信息的人。但联系他,同样存在风险。既然“穹顶”能找到他,会不会也监视着与父亲过往密切相关的其他人?沈延清盯着那个名字,犹豫了片刻。风险与机遇并存。他需要信心,需要打破目前的僵局。
他最终没有直接拨打那个越洋电话,而是编辑了一条极其简短的加密信息,通过一个不常用的安全通讯软件发送了出去:“韩师兄,我是延清。关于父亲当年的‘计划’,是否有更详细的资料存留?急需。盼复。务必谨慎。”
信息发出,显示送达。沈延清放下手机,目光投向窗外黑沉沉的江面。他不知道这条信息是否会得到回复,也不知道回复会带来什么。这像是一次投入未知的探测。
同一片夜空下,林夕也回到了自己的公寓。她没有开大灯,只拧亮了书桌上的一盏台灯。柔和的光晕照亮了一小片区域,如同她此刻试图在迷雾中寻找的那一点光亮。
她打开笔记本电脑,登录了一个不常用的搜索引擎。她没有去查“穹顶”或者“普罗米修斯计划”——这些词太敏感,直接搜索可能引来不必要的注意。她换了一个思路。她输入了“沈巍山”、“合作者”、“第三机构”等关键词的组合。
大量的无关信息被筛选掉,她耐着性子一页页翻看。学术论文、陈年新闻报道、甚至是一些医学论坛里的只言片语……时间一点点流逝。
终于,在一个极其冷门的、关于二十年前尖端医疗技术发展的非官方存档网站里,她找到了一篇扫描上传的、模糊不清的会议摘要。那是某个内部研讨会的参会者名单和议题简介。
在参会者名单里,她看到了“沈巍山”的名字。而在同一页,另一个名字引起了她的注意——“赵启明”,其所属单位标注为“生物前沿交叉研究院”。
“生物前沿交叉研究院”?林夕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它不像国内知名的公立研究机构,也不像大型药企的研发部门。她尝试搜索这个研究院的名字,结果寥寥无几,只有几条多年前的、语焉不详的招聘信息,以及一个早已无法访问的简陋官网截图。
这个研究院,仿佛只存在于一段短暂的时间里,然后就如同蒸发了一般。赵启明……这个名字和那个神秘的研究院,与沈巍山教授出现在同一份内部会议名单上。这会是巧合吗?
林夕将“赵启明”和“生物前沿交叉研究院”这两个关键词记了下来。这或许是一条线索,一条指向当年可能与沈巍山合作,或者关注其研究的“第三方”势力的线索。
她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酸的眼睛。高逸代表的“穹顶”是明面上的威胁,那这个“生物前沿交叉研究院”和赵启明,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是“穹顶”的前身?还是另一股势力?
她感觉自己在拼凑一幅巨大而残缺的拼图,每一片新的发现,非但没有让画面清晰,反而引出了更多缺失的部分和更深的谜团。
她拿起手机,想给沈延清发条信息,问问他是否安全到家,是否知道“赵启明”和那个研究院。但手指在发送键上停留许久,最终还是放弃了。他此刻需要的,或许是安静和空间。
她关掉台灯,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黑暗里。脑海中,沈延清在仓库里紧绷的背影,和高逸那冰冷算计的眼神,交替浮现。双线并行的调查刚刚开始,而风暴,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