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拼图(1 / 1)
接下来的两天,急诊部的工作依旧繁忙,事故、突发疾病、人间百态在这里浓缩上演。沈延清和林夕如同两颗投入激流的石子,被日常工作的浪潮裹挟着,表面维持着专业的冷静与高效,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水下暗藏着何等沉重的秘密与焦虑。
两人在科室里碰面,眼神交汇的瞬间带着旁人无法理解的复杂情绪,但交流仅限于必要的病情讨论,默契地避开了那个禁忌的话题。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紧张,仿佛一根绷紧的弦,随时可能断裂。
沈延清发出的信息如同石沉大海,韩博明那边没有任何回音。这种沉默本身就像一种回答,带着不祥的预兆。他几次拿起手机,最终又放下。催促可能意味着暴露,他不能冒险。
他转而将精力投入到对父亲遗留笔记更深入的研究中。下班后,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台灯的光晕下,蓝皮书的每一页、每一个符号都被他反复揣摩。他尝试用自己更先进的医学知识去解读那些激进的手术示意图和晦涩的代号,试图找出“普罗米修斯计划”真正的核心,以及它最终走向“失控”的技术节点。
他发现,笔记中后期频繁提及一种代号为“催化剂”的物质。它似乎并非传统药物,而是用于在极端情况下激发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的特殊潜能,以达到快速修复甚至“超速再生”的目的。沈巍山在记录初期对这种“催化剂”的效果惊叹不已,称之为“神之领域”,但后期笔触却充满了对“非特异性激活”、“不可控分化”和“远期瘤化风险”的深深忧虑。
“火种已熄,唯余灰烬……”沈延清喃喃自语,指尖划过这行字。这“灰烬”,是否就包括了这种未被完全认知、风险巨大的“催化剂”?而“穹顶”组织,是否就是为了这“灰烬”中可能残存的火星而来?
林夕也没有停止她的调查。利用碎片时间,她更深入地挖掘“生物前沿交叉研究院”和“赵启明”的信息。她动用了所有能想到的合法渠道,包括学术数据库、早期的商业注册信息查询,甚至通过一些医学院的老校友关系旁敲侧击。
收获甚微。“生物前沿交叉研究院”的注册信息显示它只存在了不到三年,便悄然注销,没有任何资产或项目转让记录,干净得诡异。而赵启明这个人,在有限的公开信息里,更像一个幽灵,除了那次与沈巍山同场的会议记录,几乎找不到他其他的学术成果或职业轨迹。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这条线时,一个偶然的发现带来了转机。她在整理自己大学时代的旧物时,翻出了一本泛黄的医学期刊合订本,是当年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获奖的礼物。她随手翻看,目光在一篇关于“早期心脏干细胞应用伦理边界”的评论文章上停住。文章的作者署名——赵启明。
这篇文章的观点相当激进,主张在特定情况下应突破伦理限制,以换取技术飞跃,与当时的主流保守观点格格不入。文章末尾的作者简介极其简短,只写着“赵启明,研究员,致力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探索”。这本合订本的出版年份,恰好就在“生物前沿交叉研究院”存在的时间段内!
林夕的心脏怦怦直跳。她立刻将这篇文章扫描下来,与之前找到的会议摘要放在一起。碎片似乎在慢慢靠拢。赵启明,一个持有激进科学观点、所属机构神秘且短暂存在的研究员,与沈巍山教授出现在同一高端学术场合。这绝不仅仅是巧合。
她几乎可以肯定,这个赵启明及其背后的“生物前沿交叉研究院”,与沈巍山当年的研究有着密切关联,甚至可能就是“普罗米修斯计划”的参与者或合作方之一。
晚上值夜班,难得的短暂闲暇。林夕看到沈延清独自一人站在护士站旁的窗边,望着窗外的夜景,侧影显得有些孤寂。她深吸一口气,走了过去。“教授。”她轻声唤道。沈延清转过头,眼中有血丝,显然没休息好。“林医生。”
林夕没有绕圈子,直接拿出手机,调出扫描的期刊文章和会议摘要。“我查到一个人,可能和你父亲当年的研究有关。赵启明,他曾经所属一个叫‘生物前沿交叉研究院’的机构。”
沈延清的瞳孔微微收缩,接过手机,快速浏览着上面的内容。当他看到赵启明那篇激进的文章时,眉头紧紧锁起。“赵启明……”他低声重复着这个名字,眼神锐利,“我好像听父亲提起过一次,很模糊,说是‘一个想法很危险的同行’。”
他抬起头,看向林夕,目光中带着惊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你从哪里找到这些的?”“碰运气。”林夕没有详述过程,“你觉得,这个赵启明和‘穹顶’有关系吗?”
“不确定。”沈延清将手机递还给她,神色凝重,“但父亲称他为‘想法危险’,而他的机构又神秘消失……这中间肯定有问题。这可能是一条重要的旁支线索。”
就在这时,沈延清口袋里的私人手机极其轻微地震动了一下。不是来电,是信息提示音。他身体微微一僵,对林夕说了句“稍等”,快步走到走廊尽头的消防通道口,才拿出手机。
是那个安全通讯软件。韩博明回复了!信息很短,同样是加密状态:“资料已无存。小心‘灯塔’。他们从未离开。保重。”信息阅后即焚,瞬间从屏幕上消失。
沈延清握着手机,指节泛白。资料已无存,在他预料之中。但“灯塔”?这是一个全新的代号!韩博明警告“他们从未离开”,这个“他们”,是指父亲笔记里的“他们”,还是高逸代表的“穹顶”?或者,“灯塔”本身就是“穹顶”的另一个称谓?
韩博明的回复非但没有解惑,反而带来了更大的谜团和更强烈的危机感。他站在原地,消防通道里声控灯熄灭,将他笼罩在黑暗中。只有手机屏幕微弱的光,映照着他异常凝重的脸庞。
碎片似乎多了一些,但拼凑出的,却是一张更加庞大、更加危险的网络图景。“穹顶”、“灯塔”、赵启明、消失的研究院、危险的“催化剂”……他和林夕,正站在这个网络的中心,而编织这张网的势力,已经张开了无形的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