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 > 第255章 吕辰的论文答辩

第255章 吕辰的论文答辩(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1962年6月30日。

清华园,工字厅一间素雅庄重的会议室,空气中涌动着时代浪潮前的暗流。

阳光透过洁净的窗棂,在光洁的水磨石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映照出空气中浮动的微尘。

室内陈设简洁,正中一张深褐色长条会议桌,桌面上铺着墨绿色绒布,几只白瓷茶杯升腾着若有若无的袅袅热气。

然而,这间寻常会议室内所聚集的人物,以及即将进行的答辩,却足以在国家未来的科技发展上,刻下深深的一笔。

吕辰站在会议桌前,身姿挺拔如松,穿着一身净、平整的“青衿致远”改良中山装,左胸口袋上方,别着一枚小小的清华校徽。

他的面容带青年人的清俊,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沉淀着远超同龄人的沉稳、睿智与一种洞见未来的光芒。

这份光芒,源于在红星轧钢厂轰鸣车间里的日夜淬炼,更源于他灵魂深处那份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广阔视野。

他的导师,刘星海教授,端坐在主持席上,面容沉静如水,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落在吕辰身上时,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嘉许与凝重。

今日,他不仅是答辩委员会的主席,更是吕辰学术道路上的“护道人”。

他深知,这场答辩,早已超越了对一个本科生学业的常规考核。

在刘教授左侧,是科学泰斗钱先生。

他戴着那副标志性的眼镜,面容清癯,目光温和而睿智,仿佛能穿透一切纷繁表象,直抵事物本质。

他的存在,如同一座沉默的山岳,为这场答辩赋予了国家战略层级的视野。

右侧,则是北大的魏知远教授。

他眉头微蹙,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似乎早已在脑海中构建了无数个理论模型,准备对吕辰的论述进行最严苛的审视。

他的合作虽已深入实践基地,但正因如此,他的提问将更加直指核心,不容丝毫含混。

坐在魏教授旁边的,是受工业部委托前来的首钢工程师卢若坪。

他约莫五十岁年纪,肤色微红,手掌粗大,指节突出,一身半旧的深蓝色工装洗得发白,浑身散发着朴实与厚重气息。

他眼神锐利,如同精密量具,将要仔细丈量吕辰构想中的每一个细节,审视其于“国家的需求”与“推广的可行性”之间,是否真正架起了坚实的桥梁。

这四位重量级人物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其阵容之强,关注度之高,在清华机械系乃至全校的本科答辩史上,都堪称罕见。

“各位委员,”刘星海教授打破了室内的寂静,“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钱先生、北京大学的魏知远教授,以及工业部委派、来自首钢的卢若坪工程师,共同组成答辩委员会,对我校机械制造系5803班毕业生吕辰同学的毕业论文进行审核。”

他目光扫过吕辰,语气愈发郑重:“吕辰同学在过去数年间,深度参与并主导了‘红星-清华’实践基地多项重大技术攻关,其毕业论文选题,正是基于这些宝贵的工程实践,进行的总结与前瞻性思考。因此,今天的答辩,既是对他个人四年学业的考核,也是对我们‘红星-清华’实践基地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其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检验与研讨。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吕辰身上。

吕辰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向委员会成员们深深鞠躬。

当他抬起头时,眼中的紧张已化作自信。

他走到事先准备好的大型木质支架黑板前,拿起粉笔,声音清晰而有力,回荡在安静的会议室中。

“尊敬的各位委员,我的论文题目是《论集成电路对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赋能与革命——基于红星轧钢厂全流程自动化实践的展望》。”

粉笔与黑板接触,发出清脆的声音,写下了一个充满力量的标题。

“本文的立论基础是,通过‘红星-清华’实践基地的成功,我们已经初步解决了复杂工业流程自动化‘从无到有’的问题。然而,未来的竞争与发展瓶颈,将在于自动化系统‘好不好、强不强、智能不智能’。而打破这一瓶颈的关键钥匙,就是——集成电路!”

开宗明义,气势已然不同。

第一部分是实践基石。

吕辰用简洁的语言,辅以框图勾勒,回顾了红星轧钢厂从板材轧制到热处理线的全流程自动化系统构建。

他重点突出了该系统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集成度,以及当前基于“掐丝珐琅”强电控制模块、继电器逻辑、脉冲电机等自研技术的解决方案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但是,”他话锋一转,“正是成功的实践,让我们清晰地触摸到了现有技术路径的天花板!”

第二部分是现实瓶颈。

这是吕辰论述中最具批判性与洞察力的部分,他条分缕析,深入剖解现有系统的四大局限。

“其一,控制逻辑僵化。”他画了一个复杂的继电器接线图,“改变一个工艺参数,甚至调整一个生产流程,往往需要工程师重新设计、接线、配置数以百计的继电器。柔性极差,响应缓慢,无法适应未来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需求。”

“其二,系统复杂度与可靠性成反比。”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公式的雏形,“元器件数量与故障概率并非简单线性关系,而是随着系统复杂度的提升呈指数级增长!我们引以为傲的‘电子耳朵’系统,其需要处理的海量振动、温度、声音数据,已远远超出了离散继电器逻辑所能高效处理的极限。系统越复杂,潜在的故障点越多,维护成本越高,整体可靠性越难以保证。”

“其三,性能触及物理极限。”他以飞剪和热处理炉温控为例,“飞剪对定尺长度的毫秒级精度要求,热处理炉内±5°c的温场均匀性,其控制回路的响应速度,已接近当前基于分离元件和机械传动所能达到的物理极限。若要进一步提升,必须寻求全新的控制载体。”

“其四,体积与能耗的桎梏。”他用手比划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空间,“占据半个房间的控制柜,不仅是空间的浪费,更是巨大的能耗来源,以及信号传输延迟和衰减的根源。这将成为自动化系统未来普及、升级和微型化的巨大障碍。”

每一个瓶颈的提出,都伴随着在实践中真实而深刻的案例支撑,听得卢若坪工程师频频点头,这正是他亲身所感的切肤之痛。

而魏知远教授的眼神则越来越亮,吕辰的剖析,正好与他理论模型中关于系统复杂性与稳定性的推演相互印证。

“综上所述,”吕辰总结道,声音斩钉截铁,“我们亲手建造的自动化大厦,其地基已然出现了承载未来更高要求的裂痕。我们必须为它寻找新的、更强大的‘心脏’与‘大脑’!”

第三部分是核心创新点,集成电路如何赋能与革命。

这是全文的华彩乐章,吕辰的声音充满了不容置疑的信念感。

“赋能路径一,智能替代机械。”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芯片的符号,旁边写上“可编程”三个字,“用可编程的集成电路芯片,替代固定的、僵化的继电器逻辑阵列!实现‘软件定义硬件’!届时,改变生产流程,将不再是工程师拿着螺丝刀和电工钳在控制柜前奋战数日,而可能只是在控制终端输入几行代码,或者更换一张预先编写好程序的存储卡片!生产线将因此获得前所未有的柔性!”

“赋能路径二,算力飞跃。”他接着写道,“我们可以将复杂的控制算法,例如魏教授团队优化的算法、自适应控制模型,直接集成到芯片内部。让控制决策在硅片上以纳秒级的速度完成,实现当前无法企及的控制精度和动态响应效率!这将彻底释放被硬件速度束缚的控制理论潜力!”

“赋能路径三,集成驱动。”他将脉冲电机的符号与芯片连接起来,“将脉冲电机的驱动电路、信号处理单元、甚至位置反馈接口,全部集成到一块小小的芯片上。实现真正的‘机电一体化’智能驱动单元,大幅简化系统结构,提升可靠性与响应速度。”

接着,他提出了更具革命性的展望,引出了已在“百工大会”上播下种子的“星河计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