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 > 第255章 吕辰的论文答辩

第255章 吕辰的论文答辩(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他从“专用计算器”这一初级应用目标出发,论证了其向“可编程科学计算器”,再到“专用工业控制计算机”,最终迈向“大型科学计算机”乃至连接所有科研单位的协同网络的演进路径。

他描绘了一个由集成电路驱动的、具备自感知(通过集成的“电子耳朵”)、自决策(通过芯片内嵌的智能算法)、自优化(通过实时数据反馈与模型计算)的“智能工厂”雏形。

“这不仅仅是自动化,”吕辰的声音如同预言,“这是生产模式的根本性革命!是工业生产力的一次彻底解放!”

第四部分是可行性论证。

面对如此宏大的构想,吕辰展现了其务实的的一面。

他直接引用“百工大会”的备忘录,将光学微细图形曝光、高纯度单晶硅、真空薄膜化学气相沉积、超精密电子束扫描这四项已被识别出的关键技术,一一列于黑板,

他明确指出:“实现集成电路的基础工艺火种,已然存在于我们国家的科研体系之内,它们并非凭空幻想!”

随后,他提出了一个分阶段的、切实可行的“星河计划”技术路线图。

从设计规范制定、基本逻辑单元验证,到初级计算器芯片流片、系统集成测试,再到专用工业控制芯片研发……

他将宏伟的蓝图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可考核的科研步骤。

“这条路注定充满艰难险阻,”吕辰坦然承认,“但方向已然明确,路径已然清晰。我们需要的是国家意志下的资源整合,是跨学科、跨单位的精诚协作,是如同攻克‘两弹一星’般的决心与毅力!”

他的陈述结束,会议室陷入了一片深沉的寂静。

阳光的斑点在地面上缓缓移动,唯有茶杯上方的热气仍在无声蜿蜒。

刘星海教授环视会场:“

魏知远教授率先提问:“吕辰同学,你的论述非常精彩,清晰地指出了集成电路在提升控制速度方面的巨大潜力。然而,你是否深入考虑过,当控制器的运算和响应速度真正达到你所说的纳秒、微秒级之后,整个控制回路中,机械系统的惯性、传动间隙、执行机构的迟滞,这些‘物理瓶颈’将成为新的、更主要的矛盾?你的‘系统’论,如何量化地定义、建模,并最终解决这种‘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的速度失配与动态响应失谐问题?这不仅仅是控制频率提升那么简单,它涉及到整个系统动力学特性的重构!”

问题极其尖锐,直指未来系统集成的核心难点。

吕辰向魏教授微微欠身,从容应答:“魏教授,您指出的正是实现真正智能化、高精度自动化所必须跨越的天堑。这也正是我们期待与您的理论团队进行最深度合作的领域。”

他走到黑板前,在代表控制芯片的符号与代表机械设备的符号之间,画上了一个双向箭头:“您和团队所构建的复杂工业系统动态模型,其价值恰恰在于此。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深刻揭示物理系统动态特性的模型,与我们通过‘电子耳朵’收集到的海量实时运行数据相结合,将其精华提炼、简化,甚至直接固化为芯片内部的‘前馈补偿算法’或‘预测控制模块’……”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魏知远:“那么,集成电路就不仅仅是发出更快的指令,它还能基于模型预测,提前发出‘预见性’的指令,主动补偿机械惯性和迟滞。例如,在飞剪动作前,模型已预判到传动轴的扭转变形,控制芯片会提前一个精确计算出的时间量发出指令,确保剪刀在物理上到达预定位置时,板材的边缘也正好到位。这或许可以称之为——‘数字先知,物理先行’。我们实践的舞台,正是验证和优化您理论模型的最佳试验场。”

魏知远教授紧蹙的眉头缓缓舒展,他轻轻靠回椅背,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

吕辰的回答,不仅没有回避问题,反而将他的理论提升到了实现未来智能控制不可或缺的核心地位。

卢若坪工程师紧接着开口,他的问题朴实而沉重:“吕辰同志,我就问你一个最实际的问题。”

他伸出粗壮的手指:“按你论文里构想的,就算只是建设一条初级的、能生产你这‘计算器芯片’的生产线,前期投入的设备、材料、专家人力,需要多少钱?我粗粗估摸,恐怕不下于我们首钢一个中型分厂一年的总产值!眼下国家还不富裕,到处都要用钱,钢铁、粮食、国防……哪一样不要投入?我们如何向国家、向人民论证,这笔看似‘遥远’的巨大投入,比多产一万吨钢、多盖一片厂房,更具有无法拒绝的紧迫性?”

这是一个关乎国家资源分配的战略性问题,直击要害。

吕辰的神情变得无比严肃,他迎向卢工程师审视的目光:“卢工,您的问题非常现实,也至关重要。这笔投入,看似巨大,但我们必须算一笔更大的账,一笔关乎未来国运的账!”

他停顿了一下:“如果我们今天,因为眼前的困难,放弃了在这片战略高地上的自主投入,那么十年后,当全球工业进入以集成电路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时,我们面临的将是什么?是我们所有的机床、所有的自动化生产线、甚至国防关键设备的核心控制系统,都需要依赖进口!届时,我们可能需要付出的,不是‘一个分厂’的产值,而是‘十个、二十个分厂’辛苦创造的外汇,去乞求别人出售可能早已落后一代、两代的技术和产品!而且,他们随时可以卡我们的脖子!”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选择,这更是一场关乎国家工业主权、经济主权乃至国防安全的生死之争!我们今天投入的是金钱和资源,是为了避免未来被扼住咽喉的命运!是为了将中国工业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前辈,有些仗,必须提前十年打!有些投入,再艰难也不能省!”

卢若坪工程师怔住了,他脸上肌肉微微抽动,吕辰描绘的那幅受制于人的图景,深深刺痛了他这颗老工业人的心。

他沉默了半晌,重重地吐出一口浊气,没有再说话,只是看向吕辰的眼神,少了审视,多了凝重与一种被唤醒的共鸣。

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始终静默聆听的钱先生。

钱先生缓缓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温和地落在吕辰身上,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询问自家最寄予厚望的晚辈。

“吕辰,在你的构想里,这星星之火,”他微微停顿,仿佛在斟酌词句,然后清晰地吐出,“何时可以燎原?”

刹那间,会议室内的时空仿佛凝固。

刘星海教授屏住了呼吸,魏知远教授目光深邃,卢若坪工程师也抬起了头。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它考验的是回答者的格局、信念与历史洞察力。

吕辰深深吸了一口气,他面向钱先生,面向所有委员。

“钱先生,各位委员,”他缓缓说道,“火种,已经播下。”

他抬起手,依次指向黑板上的四项关键技术,指向“星河计划”的路线图:“‘星河计划’的共识,是火种;长光所、半导体所、真空所、工业学院,以及在座各位老师、同志所代表的研究力量,是火种;我们‘红星-清华’实践基地这支历经锤炼、敢打敢拼的队伍,是火种;还有全国上下,无数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期盼着国家科技强盛的同行者,他们都是火种!”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钱先生身上,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与坚定的信念:“我相信,在座的各位老师、同志,就是今天的东风!是推动火势蔓延的最初动力!而燎原之势,何时成就?”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始于足下,成于众志。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

“好!”

钱先生霍然起身!他眼中闪烁着如同年轻人般炽热的光芒。

他不再需要更多的技术细节追问,吕辰的回答,已经给了他最完美的答案。

“好一个‘功成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钱先生的声音充满了力量,“这才是我辈学人应有的气度与胸怀!吕辰同学,你的论文,不仅通过了答辩,更给我,给我们所有人,上了一课!这一课,关于责任,关于远见,关于一个民族在科技长征路上应有的脊梁!”

他转向刘星海,郑重说道:“星海教授,此子,可堪大任!”

刘星海教授眼中充满了激动与欣慰,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魏知远教授抚掌轻叹:“后生可畏,江山代有才人出!”

卢若坪工程师也站起身,向吕辰投去由衷赞许的目光。

刘星海教授平复了一下心绪,庄严宣布:“经答辩委员会审议,一致通过吕辰同学的毕业论文答辩,建议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并评定成绩为——优等!”

掌声,在小小的会议室里响起,并不热烈,却无比厚重,仿佛在为一个时代的开启,轻轻叩响门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