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风沙中的泡面会议(1 / 2)
西北的苍穹,是一种近乎残酷的湛蓝,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下来,将广袤而贫瘠的戈壁滩烤得空气都在扭曲。远处的祁连山雪线,在蒸腾的热浪中若隐若现。
一辆风尘仆仆的越野车,像疲惫的甲虫,颠簸在通往“西北稀有金属”厂区的碎石路上,卷起漫天黄尘。车内,林烨、周伟和崔明远三人,都带着掩饰不住的倦容。连续几天的奔波,跨越数千公里,拜访了不下五家国有大型矿产和冶炼企业,结果却像是被这西北的风沙浇了个透心凉。
“西北稀有金属”的厂区,与其说是一个现代化企业,不如说更像一个坚守在戈壁滩上的庞大堡垒。高耸的烟囱冒着淡淡的白色蒸汽,老旧但敦实的厂房排列整齐,墙上还残留着几十年前的标语痕迹,带着一种计划经济时代特有的厚重感。
接待他们的是厂里的总工程师,姓马,一个皮肤黝黑、手指粗糙、嗓门洪亮的西北汉子。他带着三人参观了矿区、选矿厂和最核心的冶炼车间。
车间里机器轰鸣,热浪逼人。马工指着那些正在运转的庞大反应釜和闪烁着指示灯的操控台,语气里带着自豪:“林总,周总,崔博士,不是我跟你们吹,咱们厂这套设备,当年可是老大哥援建的重点项目!皮实,耐用!生产‘铼’粉和‘镓’的初级原料,没问题,绝对没问题!”
然而,当崔明远小心翼翼地提出,希望能看一看他们生产出的高纯度“铼”粉和“镓”的样品检测报告时,马工脸上的自豪稍稍收敛了些,转而露出一丝为难。
“这个……高纯度……”马工搓着手,带着西北人特有的直爽,“不瞒几位领导,咱们厂的产品,主要是供应国内一些特种钢厂和基础电子厂,纯度嘛……稳定在工业级是没问题的!但要说达到你们星火要求的那个……那个小数点后面好几个九的电子级,甚至半导体级……这个……”
他摇了摇头,实话实说:“咱们的提纯工艺,还有配套的分析检测设备,跟国外那些顶尖公司比,确实还有差距。不是做不出来,是批次稳定性不够,有时候这一批能达到要求,下一批可能就差点意思。成本也下不来。”
在厂区简陋的会议室里,看着马工提供的几份不同批次的检测报告,周伟的眉头越皱越紧。报告上的数据曲线,像是不听使唤的毛驴,上下起伏,远远达不到“玄武4.0”芯片和固态氢电池反应釜对于材料一致性的苛刻要求。
崔明远扶了扶眼镜,指着报告上一处明显偏离理论值的数据,委婉地问:“马工,这个杂质峰的信号……是不是后续酸洗环节的残留?”
马工凑过去看了看,有些尴尬地点点头:“崔博士好眼力!是这么回事,我们也在想办法优化,但现有的设备就这个水平……”
气氛有些沉闷。
林烨一直沉默地听着,看着,没有流露出任何失望的情绪。他感谢了马工的热情接待和坦诚,并表示星火愿意在基础研发和工艺改进上,与西北稀有金属进行更深入的“产学研”合作。
马工显然对合作很感兴趣,握着林烨的手用力晃了晃:“林总,你们星火是干大事的!我们厂虽然设备老点,技术落后点,但工人老师傅的经验是一流的!只要你们肯投入,肯带我们,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话虽如此,所有人都明白,远水解不了近渴。合作研发需要时间,而星火最缺的,就是时间。
傍晚,三人被安排在厂区内部的招待所。招待所条件简陋,墙壁上甚至能看到细微的裂缝,窗框有些变形,关不严实,细小的沙粒随着夜风不断地渗进来,在桌面上覆盖了薄薄一层。
没有精致的晚餐,只有随身携带的泡面。林烨、周伟和崔明远围坐在一张掉漆的木桌前,就着昏黄的灯光,撕开调料包。浓烈的、工业化调合出来的香气,瞬间充斥了整个房间,与窗外戈壁的苍凉气息混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奇特的氛围。
“吸溜——”
周伟饿坏了,大口吃着面条,但眉头始终没有舒展。他咽下嘴里的食物,重重地叹了口气,将筷子往碗边一放。
“林总,崔博士,这样下去不行啊。”他的声音带着疲惫和焦虑,“川渝那边的情况也差不多,‘钒钛’衍生出的‘镓’产品,纯度波动比这里还大。国内不是没有资源,也不是没有生产能力,就是在最顶尖的那一点点纯度、那一点点一致性上卡住了脖子!这点差距,在普通工业品上不算什么,可在我们这儿,就是天堑!”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调出“玄武4.0”的设计规格参数,手指在上面用力点着:“看看!看看这个容许偏差范围!马工他们提供的样品,十个批次里能有一个擦着边合格,就算烧高香了!这怎么用?强行用上去,芯片良率会跌到惨不忍睹!‘能源宝’的性能和安全性也没法保证!”
崔明远默默地吃着泡面,没有说话,但眼神里也满是凝重。作为材料学家,他比周伟更清楚这“一点点”差距背后,是整套工艺体系、质量控制理念乃至基础研发投入的巨大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