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实验室的突破(1 / 2)
星火科技材料研究院,“城市矿场”项目组的实验室里,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窗外的日升月落,对他们而言,只是灯光下仪器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和反应釜中日夜不休的翻滚与低鸣。
失败,已经成为了这里的常态。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失败原因分析”和“下一步优化方向”。角落里堆积如山的,不仅仅是各种废弃的电子元件,更是无数次希望燃起又熄灭后的灰烬。
崔明远,这位“矿工博士”,身上的酸味似乎已经成了他永恒的标签,眼里的血丝和眉宇间的疲惫也挥之不去。但他眼神深处那簇火苗,却从未真正熄灭。林烨那句“这是奋斗的味道”,像是一道烙印,刻在了他的心上。
转机,发生在一次看似寻常的深夜。
团队成员,一位刚从国内某顶尖生物化工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姜晓,在连续观察了几天某种特定菌株在含金属废液中的代谢情况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崔博士,我们之前一直想着用强化学手段‘暴力’提取,分离难度大,环境污染也重。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利用生物酶的专一性,像‘钥匙开锁’一样,先把我们需要的‘铼’和‘镓’从复杂的基体中‘抓’出来,再进行后续的富集和提纯呢?”
这个想法,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崔明远脑海中因循多日的迷雾。
对啊!为什么一定要在混合的“乱麻”里费力解扣子?能不能先找到一把锋利的“剪刀”,把目标线头先挑出来?
“生物浸出结合离子交换!”崔明远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地站了起来,吓了姜晓一跳,“晓姜,你这个想法太好了!我们之前钻牛角尖了!”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项目组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围绕着这个新思路,开始了新一轮疯狂的冲刺。筛选、培育特定的噬金属菌株,优化其生长环境和代谢条件,设计与之匹配的、具有高选择性的离子交换树脂和工艺流程……
失败,依然是主旋律。菌株活性不够,浸出效率低下;树脂选择性不佳,杂质离子干扰严重;工艺流程衔接不畅,回收率波动巨大……
但这一次,每一次失败,都让他们离目标更近一步。数据的曲线,不再是无序的跳动,开始呈现出一种缓慢但坚定的……上升趋势。
第113次实验,浸出率突破1%。 第127次实验,树脂吸附选择性达到85%。 第139次实验,全流程回收率稳定在5%,虽然依旧很低,但已经看到了明确的路径!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崔明远更是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守着那套被他们命名为“希望一号”的小型连续化实验装置,眼睛熬得通红,却闪烁着近乎狂热的的光芒。
终于,在第156次实验结束后,负责最终产品检测的分析员,拿着刚刚打印出来的报告,手都在颤抖,声音带着哭腔,几乎是吼出来的:
“博士!!!出来了!指标……指标达到了!!工业级标准!!我们……我们成功了!!!”
刹那间,整个实验室陷入了一片死寂。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下一秒,巨大的、压抑了太久太久的欢呼声,如同火山喷发般,猛地炸响!实验服被抛向空中,笔记本散落一地,年轻人互相拥抱,激动地跳着,叫着,甚至有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崔明远一个箭步冲过去,抢过那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报告。他的目光死死地锁定在最终产品的检测结果栏上——
【铼(Re)纯度:99.2%】 【镓(Ga)纯度:99.5%】 【关键杂质含量:低于限定值】
达到了!真的达到了工业级应用的标准!虽然只是从一吨废旧主板中提取出了微不足道的几十克,但其意义,远超这几十克金属本身!这证明了一条全新的、自主可控的供应链路径,是可行的!
崔明远的手剧烈地颤抖着,报告纸在他手中哗哗作响。他猛地转身,冲到实验台边,小心翼翼地用取样勺,从最终产品收集器里,取出了极少量的、闪烁着灰白色和银灰色光泽的金属粉末,装进一个小小的、透明的样品管里,紧紧攥在手心。
然后,在团队成员们激动和鼓励的目光中,这位平日里沉稳甚至有些木讷的“矿工博士”,像一阵风一样冲出了实验室,沿着走廊狂奔,甚至顾不上撞到了迎面走来的同事,只留下一连串的“对不起”和远去的背影。
他一路狂奔到电梯口,焦急地拍打着上行按钮,电梯门一开就冲了进去,直接按下了顶楼的按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