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两条腿走路(1 / 2)
就在“城市矿场”项目如火如荼地打下第一根桩基的同时,另一条战线也传来了久违的捷报。
星火科技材料分析室内,周伟站在一台闪烁着复杂信号灯的高温持久强度测试仪前,已经一动不动地站了将近一个小时。他的眉头习惯性地紧锁着,嘴唇抿成一条坚硬的直线,仿佛在等待着最终的审判。
测试仪的屏幕上,一条代表材料抗蠕变性能的曲线,正在高温高压的模拟环境下,极其缓慢地向上延伸。曲线的旁边,是作为对比的、进口高纯度“铼”基高温合金的标准性能区间阴影带。
几个年轻的工程师屏息静气地站在他身后,连大气都不敢喘。空气中只有仪器运行的微弱嗡鸣和彼此紧张的心跳声。
这次测试的样品,并非来自崔明远的“城市矿场”,而是源自数月前那次西北之行的后续——与“西北稀有金属”联合攻关的成果。
自从林烨在西北招待所里定下“技术妥协,先求有无”的基调后,周伟就带领团队,与西北厂以马工为首的技术骨干们,开始了艰苦的“二次加工”之旅。
过程远比想象中更折磨人。西北厂提供的工业级“铼”粉,纯度波动大,杂质种类多且含量不稳定,就像一批桀骜不驯的野马,很难套上星火高端产品所需的“缰绳”。
“周总,不行啊,这批料的硫含量又超标了,直接做出来肯定脆性增加!” “周工,尝试了三种真空熔炼工艺,微量元素总是偏析,组织均匀性达不到要求!” “伟哥,计算结果显示,按照现在的成品率,咱们的成本比用进口料高出快80%了!这……”
类似的坏消息,几乎成了那段时间的日常。周伟感觉自己就像个救火队长,四处扑灭由原材料缺陷引发的各种技术火灾。他无数次在深夜对着电脑屏幕上失败的数据模型发呆,怀疑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走通。
压力不仅来自技术层面,也来自内部。一些原本就对“国内替代”持保留态度的声音,在得知高昂的成本和一次次失败后,又开始悄然浮现。
“早就说了,国内的底子就这样,强扭的瓜不甜。” “有这功夫和资金,不如想想怎么跟巨头缓和关系,哪怕暂时吃点亏……” “周总他们也太固执了,明明‘城市矿场’已经有苗头了,何必在这条死胡同上耗着?”
这些风言风语,周伟不是没听到,但他都咬牙顶住了。他记得林烨的话——两条腿走路,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城市矿场”是未来,但远水难解近渴,他必须为星火赢得眼前的喘息之机!
他和团队沉下心来,不再追求一步到位达到进口标准,而是转向更务实的思路:系统适配性优化。
他们重新梳理了“玄武”芯片和固态氢电池反应釜的设计,寻找可以放宽裕量的地方;他们针对国内“铼”粉的杂质特点,反向设计添加特定的中和与细化元素,就像给桀骜的野马配上合适的马鞍和嚼子;他们与西北厂的技术人员泡在一起,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地调整电弧熔炼和区域提纯的工艺……
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不知不觉,实验记录已经堆满了半个档案柜。
就在“城市矿场”奠基仪式的前两天,联合实验室终于传来消息:采用最新优化方案熔炼出的第三十九批“铼”基高温合金棒材,初步检测数据显示,主要力学性能指标,特别是关键的高温持久强度,已经无限逼近进口材料的门槛值!
现在,就是最终的、也是最严格的验证时刻。
屏幕上,那条承载着无数人期望的曲线,缓缓地、但却坚定地,向上延伸,最终稳稳地嵌入了代表进口材料性能的阴影带范围内!虽然只是在带的下限边缘徘徊,但它确实进去了!没有断裂,没有急剧下滑!
“成功了……我们……我们成功了!”一个年轻工程师率先忍不住,带着哭腔喊了出来。
这一声如同解除了定身咒,分析室里瞬间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年轻人互相捶打着对方的肩膀,激动得满脸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