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68章 珍贵妃:戊戌变法志难酬,青史空余一缕愁

第68章 珍贵妃:戊戌变法志难酬,青史空余一缕愁(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光绪十五年(1889年),紫禁城里办了件大事——十八岁的光绪皇帝要选秀了。这场选秀名义上是选妃,实际上就是一场“政治安排”,主角早就内定好了:慈禧的亲侄女叶赫那拉·静芬(后来的隆裕皇后)必须当选皇后,至于其他秀女,不过是陪跑的背景板。

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就是这陪跑队伍里的成员。姐妹俩出身于满洲镶红旗的他他拉氏,虽然是官宦世家,但比起慈禧的娘家,势力差了不止一星半点。入宫前,珍妃还是个在广州长大的小姑娘——她的伯父长善曾任广州将军,姐妹俩跟着伯父在广州生活了好几年。

广州作为晚清的通商口岸,风气比京城开放得多,珍妃在这儿接触到了不少“西洋玩意儿”,比如相机、钟表,还听了不少外面的新鲜事。这让她养成了活泼开朗、不受拘束的性格,和那些从小在深闺里被规训得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完全不一样。用现在的话来说,珍妃就是个“见过世面的野丫头”。

选秀当天,太和殿里站满了莺莺燕燕的秀女,一个个低眉顺眼、大气不敢出,生怕行差踏错。光绪皇帝坐在龙椅上,一脸生无可恋——他知道这场选秀自己说了不算,选谁当皇后、谁当妃嫔,全得听慈禧的。就在他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瞥见了人群中的珍妃。

这姑娘和别人太不一样了:别人都紧绷着脸,唯有她眼神灵动,偷偷打量着殿内的陈设,嘴角还带着一丝藏不住的好奇,像个误入皇宫的小顽童。光绪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这辈子都活在慈禧的掌控之下,身边的人不是阿谀奉承就是小心翼翼,从来没见过这么鲜活、这么真实的人。

可光绪说了不算。慈禧一眼就看中了自己的侄女隆裕,直接下旨:封静芬为皇后,他他拉氏姐妹为嫔,姐姐叫瑾嫔,妹妹叫珍嫔。就这样,十三岁的珍妃稀里糊涂地进了宫,成了光绪后宫里的一员。

刚入宫的珍妃,对后宫的规矩一窍不通,也懒得遵守。别的妃嫔每天忙着给皇后和慈禧请安,琢磨着怎么讨好上级,珍妃却忙着“探索皇宫”:她会偷偷跑到御花园的假山上爬树,会和小太监们一起踢毽子,甚至还会穿着宫女的衣服在宫里闲逛,吓得瑾妃天天替她捏一把汗。

“妹妹,你收敛点吧!这是皇宫,不是广州的将军府,小心被人告状!”瑾妃天天在她耳边念叨。

可珍妃满不在乎:“怕什么?我又没做错事!皇宫里死气沉沉的,再不找点乐子,人都要憋坏了!”

更让瑾妃头疼的是,珍妃还特别受光绪的宠。光绪本来就不喜欢隆裕皇后——这位皇后不仅是慈禧的眼线,性格还呆板木讷,两人没有一点共同语言。而珍妃的出现,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他压抑的生活。

光绪一有空就往珍妃的景仁宫跑,两人一起下棋、聊天、写诗,光绪还会把外面的新鲜事讲给珍妃听,珍妃则会跟光绪分享自己在广州的经历,甚至教他玩一些西洋小玩意儿。有时候两人玩得兴起,珍妃还会调皮地调侃光绪:“皇上,您天天待在宫里,还不如我见的世面多呢!”

光绪不仅不生气,反而笑得合不拢嘴:“朕有你就够了,你就是朕的‘活世面’!”

仗着光绪的宠爱,珍妃更是肆无忌惮。她嫌后宫的衣服太沉闷,就偷偷让太监出宫买新式的衣服穿;她听说西洋的相机能“定格画面”,就花大价钱买了一台,在宫里到处拍照,还拉着光绪一起拍——这在当时可是惊世骇俗的事,因为古人认为相机“会摄人魂魄”,后宫更是严禁这种“奇技淫巧”。

有一次,珍妃穿着一身男装,戴着帽子,扮成小太监的样子跑到光绪的书房,还故意压低声音说:“启禀皇上,小的有要事禀报!”光绪一看,当场笑喷了,一把拉过她:“你这丫头,真是越来越胆大包天了!”

珍妃的受宠和“不规矩”,很快就引起了两个人的不满:一个是隆裕皇后,另一个就是慈禧太后。

隆裕皇后本来就因为光绪不待见自己而心存怨恨,看到珍妃天天和光绪黏在一起,更是妒火中烧。她动不动就跑到慈禧面前告状,说珍妃“恃宠而骄”“不守宫规”。可慈禧刚开始并没有太在意——在她看来,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再折腾也翻不出什么大浪,而且光绪难得有个喜欢的人,让他高兴高兴也没什么。

可随着珍妃越来越受宠,越来越“出格”,慈禧的态度也慢慢变了。她开始觉得,珍妃的存在,不仅挑战了自己的权威,还“带坏”了光绪,让他越来越不听自己的话。一场针对珍妃的风暴,正在悄悄酝酿。

光绪二十年(1894年),是珍妃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光绪大婚五周年,慈禧下旨,晋封瑾嫔为瑾妃,珍嫔为珍妃。十五岁的珍妃,正式成为后宫的“二把手”,仅次于皇后隆裕。

地位的提升,让珍妃更加自信,也更加“放飞自我”。她不仅在生活上追求新潮,还开始涉足光绪的“主业”——朝政。

光绪虽然是皇帝,但一直没有实权,朝政大权都掌握在慈禧手里。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想干一番大事业,摆脱慈禧的控制。而珍妃,恰好成了他最坚定的支持者。

珍妃从小在广州接触到不少新思想,对西方的制度和技术也有一定的了解。她经常在光绪耳边吹风,说“皇上应该多学学西方,搞改革,才能让国家强大起来”。光绪本来就有改革的想法,听珍妃这么一说,更是备受鼓舞。

两人经常在景仁宫彻夜长谈,从国家大事聊到改革方案,珍妃还会帮光绪出主意,甚至有时候会代替光绪批阅一些不重要的奏折。这在封建王朝可是大忌——后宫不得干政,更何况是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妃嫔。

隆裕皇后得知后,更是天天在慈禧面前哭哭啼啼,说珍妃“干预朝政,霍乱朝纲”。慈禧本来就对珍妃心存不满,这下更是找到了收拾她的理由。

可真正让珍妃栽跟头的,是她的一个“副业”——卖官鬻爵。

说起来,珍妃卖官,也有几分无奈。清朝的妃嫔虽然地位尊贵,但俸禄并不高。皇后每年的俸禄是一千两白银,妃位只有三百两。珍妃从小娇生惯养,花钱大手大脚,不仅要自己买新衣服、新玩意儿,还要赏赐身边的太监宫女,三百两银子根本不够花。

光绪虽然宠她,但他自己的俸禄也被慈禧管得严严实实,根本没多少钱补贴珍妃。于是,珍妃就动了歪心思——利用光绪对自己的宠爱,帮别人跑官要官,从中收取好处费。

刚开始,珍妃还比较谨慎,只敢帮一些小官运作,收点小钱。可后来,她的胆子越来越大,竟然敢插手一些重要官职的任命。

有一次,一个叫耿九畴的人,想花钱买个“上海道台”的职位。上海道台是个肥差,负责管理上海的海关和通商事务,油水非常足。耿九畴通过珍妃身边的太监,找到了珍妃,许诺只要能帮他办成事,就给她十万两白银。

珍妃一听,十万两白银!这可是一笔巨款,足够她花好几年了。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

她在光绪面前吹枕边风,说“耿九畴是个有本事的人,让他当上海道台,一定能把上海治理好”。光绪对珍妃言听计从,当场就下旨,任命耿九畴为上海道台。

可没想到,这件事很快就被慈禧知道了。慈禧本来就想找机会收拾珍妃,这下更是抓住了把柄。她当即下令,把珍妃和瑾妃都召到颐和园,亲自审问。

慈禧坐在大殿上,脸色铁青:“珍妃,你可知罪?竟敢勾结外人,卖官鬻爵,干预朝政!”

珍妃虽然害怕,但还是硬着头皮辩解:“回太后,臣妾没有卖官,只是替皇上举荐人才!”

“举荐人才?”慈禧冷笑一声,拿出一封书信,“这是从你宫里搜出来的,上面写着你收了耿九畴十万两白银,证据确凿,你还敢狡辩?”

珍妃一看,顿时没了底气。这封书信,是她写给耿九畴的,上面详细写了运作的过程和收款的金额。原来,耿九畴的竞争对手早就把这件事告到了慈禧那里,还把这封书信作为证据交了上去。

慈禧当场下令,对珍妃处以“褫衣廷杖”——就是扒掉衣服,当众打板子。这在清朝的后宫史上,是非常罕见的惩罚。不仅是对身体的折磨,更是对尊严的极大侮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