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珍贵妃:戊戌变法志难酬,青史空余一缕愁(2 / 2)
十五岁的珍妃,被太监们按在地上,打得皮开肉绽。她又疼又羞,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可她硬是咬着牙,没求饶。
瑾妃因为“管教不严”,也受到了牵连,被降为贵人。珍妃更惨,不仅被降为贵人,还被禁足在景仁宫的偏殿里,身边的太监宫女也都被换掉,换成了慈禧的人,时时刻刻监视着她。
这场“卖官风波”,让珍妃元气大伤。她不仅失去了地位和自由,还彻底得罪了慈禧,成了慈禧的“眼中钉、肉中刺”。可珍妃并没有因此收敛,反而更加坚定了支持光绪改革的决心——她知道,只有光绪真正掌握了实权,她才能摆脱慈禧的控制,重新获得自由。
被禁足了一年多后,珍妃在光绪的求情下,终于恢复了妃位。可经此一事,珍妃变得成熟了许多,也低调了许多。她不再像以前那样贪玩胡闹,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支持光绪改革上。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皇帝终于下定决心,推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变法一开始,光绪就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坚决反对变法,认为变法会“动摇国本”。朝堂上,维新派和守旧派斗得不可开交,光绪的处境非常艰难。
而珍妃,成了光绪最坚强的后盾。她虽然不能直接参与朝政,但她每天都会在光绪回宫后,帮他分析局势,安慰他的情绪,还会把自己听到的各种消息告诉光绪,帮他出谋划策。
有一次,光绪因为变法遇到阻力而心烦意乱,回到景仁宫后,一言不发地坐在椅子上。珍妃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端来一杯热茶,轻声说:“皇上,变法哪有一帆风顺的?当年商鞅变法,还被车裂了呢!只要皇上坚持下去,一定能成功的。臣妾会一直陪着皇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臣妾都和皇上站在一起。”
光绪看着珍妃坚定的眼神,心里暖暖的。他握住珍妃的手,说:“有你这句话,朕就什么都不怕了!朕一定要把变法进行到底,让大清强大起来,也让你过上好日子!”
为了支持变法,珍妃还做了一件非常大胆的事——她偷偷联系维新派,把皇宫里的消息传递给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还帮他们在光绪面前说话,推荐维新派的人才。
可珍妃和光绪都太天真了。他们以为,只要有皇帝的支持,变法就能成功。可他们忘了,慈禧手里掌握着兵权,朝堂上的大部分官员也都是守旧派。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光绪二十四年九月,慈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捕杀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被迫流亡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斩首示众,历时一百零三天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变法失败后,慈禧把所有的怒火都撒到了珍妃身上。她认为,珍妃是变法的“罪魁祸首”,是她“蛊惑”光绪搞变法,挑战自己的权威。
慈禧下令,再次将珍妃打入冷宫——这次的冷宫,可不是景仁宫的偏殿,而是紫禁城东北角的钟粹宫北三所。这地方是明朝以来囚禁失宠妃嫔的地方,环境极其恶劣,门窗都被钉死,只有一个小窗户用来送饭。
珍妃被关在冷宫里,每天只能吃残羹剩饭,不能和任何人说话,身边只有一个老太监负责监视她。慈禧还特意下令,让宫女每天都要对珍妃进行“训诫”,骂她“妖媚惑主”“霍乱朝纲”,极尽羞辱之能事。
可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珍妃依然没有屈服。她坚信,光绪一定会东山再起,变法一定会成功。她在冷宫里,每天都会背诵光绪写给她的诗,以此来激励自己。
有一次,光绪趁着慈禧不注意,偷偷跑到冷宫里看望珍妃。两人见面后,相拥而泣。光绪看着珍妃憔悴的样子,心疼不已:“委屈你了,都是朕不好,没能保护好你。”
珍妃擦了擦眼泪,说:“皇上,不怪你。臣妾相信,总有一天,皇上会重新掌权,大清会越来越好的。臣妾在这儿等皇上,等多久都愿意。”
这次见面,成了两人最后的告别。从此以后,光绪被慈禧严密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珍妃。而珍妃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慈禧对她的恨意,也越来越深。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知道大势已去,决定带着光绪西逃。可在逃跑之前,她想起了冷宫里的珍妃——这个让她恨了十几年的女人,她绝不能留下她。
七月二十一日,慈禧带着光绪,在一群太监宫女的簇拥下,来到了珍妃被囚禁的冷宫。此时的珍妃,已经被关了两年多,形容枯槁,头发凌乱,但眼神依然坚定。
慈禧看着珍妃,冷冷地说:“现在八国联军已经打进来了,京城马上就要失守了。你是皇帝的妃子,身份尊贵,不能落入洋人手中,受他们的侮辱。为了保住皇家的体面,你还是自尽吧。”
珍妃一听,就知道慈禧是想杀了她。她不甘心,大声辩解:“太后,洋人进来了,皇上应该留在京城,主持大局,而不是逃跑!臣妾也不想死,臣妾要留在京城,陪着皇上!”
珍妃的话,戳中了慈禧的痛处。她最害怕的就是光绪留在京城,被洋人拥立,取代自己的地位。慈禧恼羞成怒,厉声说:“你这个妖妇,到了现在还敢顶嘴!来人啊,把她给我扔到井里去!”
站在一旁的太监崔玉贵,立刻上前,抓住珍妃的胳膊。珍妃拼命挣扎,大声哭喊:“皇上,救我!皇上,救我啊!”
可光绪被两个太监死死地按住,根本动弹不得。他看着珍妃被崔玉贵拖拽着,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这个皇帝,连自己最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珍妃被崔玉贵拖到了贞顺门内的一口井边。这口井深约三丈,井口很小。珍妃知道自己难逃一死,她转过身,对着慈禧骂道:“慈禧老妖婆,你杀了我,你会遭报应的!大清会亡在你手里的!”
慈禧气得脸色发白,大喊:“快,把她扔下去!”
崔玉贵用力一推,珍妃惨叫一声,就被推下了井中。为了防止珍妃爬上来,崔玉贵还让人搬了一块石头,压在了井口。
就这样,二十四岁的珍妃,结束了她短暂而悲壮的一生。这口井,也因为她,被后人称为“珍妃井”。
慈禧带着光绪西逃后,珍妃的尸体一直留在井中。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和光绪才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后,慈禧为了掩人耳目,下旨追封珍妃为“恪顺皇贵妃”,还对外宣称,珍妃是“为了保住皇家体面,投井自尽”。她让人把珍妃的尸体从井中打捞上来,草草埋葬在了北京西直门外的田村。
光绪皇帝虽然知道珍妃是被慈禧害死的,但他无能为力。他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拿出珍妃的遗物,默默流泪。珍妃的死,彻底击垮了光绪。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身体也越来越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皇帝在瀛台病逝,享年三十八岁。据说,他临死前,还在喊着珍妃的名字。
宣统皇帝即位后,珍妃的姐姐瑾妃,将珍妃的遗体迁葬到了光绪的崇陵妃园寝,让她得以和光绪葬在同一个陵园里。瑾妃还在珍妃井旁边,修建了一座小小的祠堂,取名“怀远堂”,用来纪念珍妃。
参考《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