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年关近的暖滋味(2 / 2)
苏婉清的脸热起来,赶紧岔开话题:“张大爷,明天蒸枣馍,您来吃啊,我做了您爱吃的红糖馅。”
“来!一定来!”张大爷笑得眼睛眯成条缝,“我还得给你们帮忙呢,揉面我最拿手。”
回到仓库时,杨浩宇和赵刚正围着个大盆揉面,面粉飞得到处都是,俩人的鼻尖上都沾着白点点,像沾了雪。
“快来帮忙!”赵刚喊,“这面团太硬了,我揉不动!”
苏婉清洗手挽袖,加入揉面大军。面团在三人手里渐渐变软,散发出淡淡的麦香。杨浩宇力气大,负责揉筋道;赵刚手快,负责把面团分成小块;苏婉清心细,负责包馅、捏花样。
“你看我捏的小刺猬!”赵刚举着个面团,上面插着红枣当眼睛,浑身捏满尖刺,还挺像那么回事。
“比你去年捏的老鼠强多了,”杨浩宇打趣他,“去年那老鼠,我还以为是只瘸腿猫。”
“那是抽象派!”赵刚不服气,又捏了个兔子,耳朵长长地耷拉着,“你看这兔子,多精神!”
苏婉清捏了只小猪,圆滚滚的,憨态可掬,猪背上还驮着个小稻穗。杨浩宇看着,忽然说:“像你。”
苏婉清的脸又红了,手里的面团差点捏扁。赵刚在旁边“嗷嗷”起哄,被她用沾着面粉的手拍了下后脑勺,才乖乖闭嘴。
窗外的雪还在下,仓库里却热闹得很。揉面的“砰砰”声,说笑的“哈哈”声,灶火的“噼啪”声,混在一起,像支年关序曲。
夜深时,第一锅枣馍出锅了。白白胖胖的馍上点着红点,刺猬的尖刺透着枣红,兔子的耳朵耷拉着,小猪的肚子圆滚滚的,热气腾腾的,把屋里的寒气都驱散了。
三人坐在灶前,捧着热乎的枣馍,咬一口,红糖馅流出来,烫得直吸气,却舍不得松口。甜香混着麦香,在舌尖散开,暖到心里。
“明年,”杨浩宇咬着馍说,“咱把育苗棚再扩建一倍,再引进两台脱粒机,让乡亲们省力点。”
“我要学开车,”赵刚说,“考个驾照,以后拉稻种就不用借别人的车了。”
“我想把稻种卖到邻县去,”苏婉清说,“让更多人吃到咱育的米。”
雪光映着窗,屋里的灯亮堂堂的。三个年轻的身影围坐在灶边,嘴里含着甜香的枣馍,眼里闪着对明年的盼头,像三株迎着风雪的稻禾,根往土里扎得更深,劲儿往天上长得更足。
年关越来越近,仓库里的腊肉在房梁上滴着油,面粉袋堆得像小山,蒸馍的香气飘出老远,混着雪的清冽,成了这个冬天最暖的滋味。这滋味里,有汗水酿成的甜,有陪伴攒的暖,还有对日子的信——信它会像刚出锅的枣馍,热气腾腾,越嚼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