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书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长安香事:调香师的盛唐浮沉 > 第218章 匠心不灭:让唐代香具在掌心重获新生

第218章 匠心不灭:让唐代香具在掌心重获新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盛唐小镇的香料植物长势正盛,青石板路旁的茉莉藤蔓已攀上花架,沉香树的新叶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空气中浮动的香韵日渐醇厚。苏合香每日在工地上巡查,看着仿唐建筑的飞檐翘角一点点成型,商铺的雕花门窗逐一安装,心中既盼着小镇早日揭开面纱,又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那是能让香文化落地的、有温度的匠心载体。

这日午后,她带着几名学员去小镇周边的村落采风,想从当地民俗中汲取灵感,却在村口一处破败的院落前停住了脚步。院墙是夯土砌的,塌了大半,院里一棵老槐树下,坐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佝偻着身子,手里摩挲着一块青灰色的陶土,指尖翻飞间,陶土渐渐有了香炉的雏形。那器型古朴雅致,腹身刻着简洁的缠枝莲纹,正是唐代常见的三足鼎式香炉样式。

苏合香心头一震,脚步不由自主地迈了进去。老人听到动静,抬起头,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眼神却清亮如溪。“姑娘,你是来镇上干活的吧?”老人声音沙哑,手上的活计却没停。

“老人家,打扰了。”苏合香笑着点头,目光落在他手中的陶香炉上,“您这做的是……唐代的香炉?”

老人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丝骄傲的神色:“是哩,这是俺们祖传的手艺,做的是唐时的香具。俺爷说,俺家祖上在长安城里开过香具铺,专给宫廷和世家做香器,后来战乱,才迁到这乡下,手艺一代代传了下来。”

苏合香心中愈发激动,她仔细端详着老人手中未完工的香炉,陶土的质地细腻,器型比例匀称,刻纹流畅自然,虽未上釉烧制,却已透着一股盛唐的气韵。“老人家,您这手艺太精湛了!现在还常做吗?”

老人叹了口气,将陶土放在膝上,眼神黯淡下来:“做了也没人要哟。年轻人嫌这东西老气,不当吃不当喝,买个玻璃的、金属的香炉多省事。俺儿子孙子都不愿学,说学这玩意儿饿肚子,这手艺,到俺这儿,怕是要断了喽。”他说着,用粗糙的手掌轻轻抚摸着陶香炉,像是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

苏合香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她想起自己在盛唐时,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香鼎、鎏金香熏、青瓷香盒,每一件都是匠人用心打造,不仅是用香的器具,更是承载着香文化的艺术品。如今,这样的传统手艺竟濒临失传,实在令人惋惜。

“老人家,您别难过。”苏合香蹲下身,目光诚恳地看着他,“您这手艺不是老气,是宝贝,是咱们中华香文化的根啊!我叫苏合香,是做唐代香文化传承的,我们正在旁边建盛唐小镇,就缺您这样的匠人,缺您做的这些唐代香具。您愿意跟我们合作吗?我们给您提供场地、资金和材料,让您安心做香具,还能把手艺教给年轻人,让这门手艺传下去。”

老人愣住了,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嘴唇哆嗦着:“姑娘,你……你说的是真的?俺这手艺,还有人愿意学?还有人愿意要俺做的东西?”

“是真的,千真万确!”苏合香用力点头,“您做的香具,是最能体现盛唐香韵的,我们的‘长安十二香’,就该用您这样的香具来燃点,才能真正还原盛唐的用香场景。”

一旁的学员也纷纷劝说,老人终于被说动,颤巍巍地站起身:“要是真能让这手艺传下去,俺啥都愿意干!俺叫王老铁,做了一辈子唐式香具,就盼着有人能识货,能把这手艺接过去。”

苏合香立刻让人在盛唐小镇的“沉香坊”里腾出一间宽敞的铺面,按照传统匠作工坊的样式布置——靠墙摆着木工台、制陶轮、柴窑,中间是展示架,地上铺着防滑的青石板。她又让人采购了上好的陶土、青铜、木材等原料,还从传习基地挑选了几名对传统工艺感兴趣、动手能力强的学员,拜王老铁为师,学习唐代香具制作技艺。

王老铁穿上苏合香让人定制的粗布匠服,走进崭新的工坊,看着齐全的工具和原料,还有一脸求知欲的年轻学员,眼眶又红了。“这辈子,能有这样的工坊,能有徒弟学手艺,俺知足了!”他拿起一块陶土,放在制陶轮上,启动转轮,双手蘸了点水,轻轻覆在陶土上。

陶轮缓缓转动,陶土在他手中渐渐升高、变细、收口,动作娴熟而流畅。“做唐式香具,先得懂唐人的审美,懂香的性子。”王老铁一边做,一边讲解,“就说这鼎式香炉,三足要稳,腹要深,这样燃香时,香气才能聚而不散;刻纹不能繁复,要简洁大气,符合盛唐的气象。”

学员们围在一旁,认真地看着、记着,时不时提出疑问。“王师傅,唐代的香具除了陶的,还有青铜的吧?怎么才能做出青铜的质感?”一名学员问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