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重兵对峙,血债累累!(2 / 2)
结果,这几名胆大心细的汉军侦察员成功抵近观察,在数万美军眼皮底下,将对方的布防格局、兵力部署摸得一清二楚。
“美军这是在搞什么?怎么都在拼命挖土?”
望着远处尘土飞扬的景象,装甲车内的几名士兵满脸疑惑。
“看样子是在构筑防御工事。”
“没错,而且应该已经干了好几天了,初步轮廓都出来了。”
作为专业侦察人员,他们一眼便识破了美军正在挖掘战壕、修建阵地的举动。
“赶紧查清楚他们的兵力分布情况,摸准这道防线的具体结构,好让我们后方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自从战壕体系广泛应用以来,想要准确掌握敌方兵力配置变得异常困难。
毕竟战壕不仅能隐蔽作战人员,其背后往往还连接着屯兵坑道与交通壕,便于后方预备队快速增援。
倘若对敌情不明就贸然发起进攻,势必会付出惨痛代价。
因此各国军队在正式强攻前,通常会组织小规模试探性攻击,借以探明虚实,判断重点防御区域,进而调整主攻方向,实现避实击虚的战略目的。
然而这种战术并不高深,防守方一旦识破对手只是佯攻,很容易就能反制。
比如,在真正薄弱的位置临时增派兵力,制造出重兵把守的假象,让敌方误判而放弃突破;
又或者故意在要害地带撤走主力,营造空虚假象,诱使敌人集中兵力进攻,再突然反击,给予致命打击。
战场之上真真假假,虚中有实,实中藏虚。
在没有飞行器如热气球或侦察机支援的情况下,仅凭地面观察要迅速掌握敌方兵力布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倘若能在敌人防线尚未完工之前完成侦察,便有机会发现其后方营地、集结点、掩体等目标,进而通过这些信息推演出整体兵力配置。
……
这种方式比起盲目火力试探,更加直观且精准。
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敌军在构筑防线时,必然会在外围部署警戒兵力,专门用于驱逐或歼灭接近的侦察人员,绝不容许对方轻易窥探己方布防。
这样一来,己方的军事机密才不至于外泄。
美军中并非无人明白这个道理,但问题在于,这支守军几乎是仓促拼凑而成,整体战力本就堪忧。
而格兰特赖以倚重的精锐部队,在此前与汉军的多次交锋中损失极为惨重——其中一支甚至在掩护撤退时遭敌合围,全军覆没。
受此重创,他手中真正能打硬仗的部队已所剩无几,剩余主力大多已被调往山岭高处,负责构建关键防线;至于山脚下的这道临时工事,不过是为了迟滞敌军推进速度,充当缓冲屏障之用,本质上只是消耗品,若将宝贵精锐部署在此,未免太过奢侈。
因此,驻守山下的正规军数量极少,格兰特自己的嫡系更是寥寥无几。
这些仅存的骨干兵力主要集中在中军位置,用以震慑和控制那些纪律松散、各自为战的杂牌队伍,自然无力再分兵去清剿神出鬼没的敌方斥候。
至于其他部队,既无意识也无能力执行此类任务。
连潮水般涌来的难民都束手无策,又怎能应对那些行踪诡秘、手段老练的敌军探子?
“贾马尔队长,营地快到了!”
在阿拉巴契亚山脉南麓,一队骑兵正疾驰而来,马蹄翻飞,尘土飞扬。
这支部队是从南方战线紧急抽调过来的增援力量,几乎已是北鹰军在南境最后保留的一支作战单位!
当初汉军登陆北美时,北鹰与南鹰之间的内战尚未终结,使得北鹰陷入两面受敌的绝境。
一边是持续数年的同胞相残,战线犬牙交错,重兵对峙,血债累累;另一边则是突如其来的异国入侵。
战争初期,北鹰未能迅速厘清局势,因而迟迟未与南鹰停火议和。
毕竟多年积怨早已深入骨髓,不是一句“停战”便可冰释前嫌。
加之地理上的考量——南鹰距离北鹰核心区域更近,威胁更为直接;而彼时汉军不过是在西海岸小规模登陆,另有一部分活动于北方人烟稀少的原始林区与冰原地带。
这些地区战略价值远不及东部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核心带,导致北鹰在判断上出现严重偏差。
直到后来,汉军攻势愈演愈烈,占领区不断扩大,投入兵力持续增加,北方才猛然惊觉:真正的致命威胁,并非来自南方的兄弟反目,而是来自东方的强势叩关。
于是,他们匆忙与南鹰达成和解,哪怕对方开出近乎割地赔款般的苛刻条件,也只能含恨接受,实质上默认了其脱离联邦的事实。
然而为了保全国本,避免在南北夹击中彻底覆灭,即便心有不甘,也只能忍痛签字。
只是彼此积怨太深,信任早已荡然无存。
因此,尽管战火已熄,前线部队并未立即全部撤离。